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收藏》2016,(19)
正2016年7月23日,"诗意的彩瓷——长沙窑瓷器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长沙窑首次全面赴京展示。20世纪,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唐代"南青北白"之外,瑰丽的彩瓷窑——长沙窑横空出世。长沙窑以彩瓷立窑,以文化立基,这是唐代任何窑口所不可比拟的。2012年,文博界有声音认为,应该予以长沙窑新的评价与定位,提出"南青北白长沙窑"的新命题,将长沙窑与"南青北白"并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作为鲜有记载的唐代民间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8,(12)
正长沙窑是我国唐代一个著名的古瓷窑,上溯初唐,中后渐盛,晚唐鼎峰,五代衰落。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地区,依山临江,交通方便。唐代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陶瓷制作也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出现了以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特色,号称"南青北白"。而地处当时丘陵腹地、经济相对落后的湖南燃起冲天窑火,横空出世了精美的彩瓷——长沙窑。长沙窑为何能与唐代名品"越青"和"邢白"媲美?长沙窑的技工们创造性地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突了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南青北白  相似文献   

3.
正铜官,地属潭州(今属长沙)境内,扼湘江之咽,临石渚之秀,依山临江,盛产瓷土,千年窑火不熄。长沙窑的兴起,改变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架构起青、白、彩瓷三足鼎立之势,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彩瓷时代。盛极一时的唐朝,各类越洋贸易频繁,各式商船往来于此。9世纪20年代,长沙窑发展达到鼎盛,成为了世界的制瓷工厂,产品不仅在内陆备受追捧,而且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  相似文献   

4.
张海军 《收藏界》2014,(5):50-57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陶瓷窑口,其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附近。长沙窑以烧造日用陶瓷为主,其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市场,而且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远销海外。虽然长沙窑不见于文献明确记载,但大量事实证明了其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和诗文题记装饰为世人所叹,  相似文献   

5.
张海军 《收藏》2014,(1):39-43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叶,衰落于五代初期。长沙窑产品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它的釉下彩装饰,其装饰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等等。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其能够屹立于唐代“南青北白”陶瓷大环境中,还应归功于它的造型多样化,比如...  相似文献   

6.
吕成龙 《收藏》2011,(4):40-45
长沙窑是我国唐代的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而得名。其遗址分布于长沙市西北约25公里处的湘江东岸铜官镇附近的石渚瓦渣坪一带。该窑的主要区域在石渚,瓦渣坪只是石渚的一小块地方,石渚在唐代归长沙管辖,现归望城县管辖,所以长沙窑又有"望城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石渚窑"等称谓。  相似文献   

7.
冯小琦 《收藏界》2013,(1):44-51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黑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釉下绘有褐彩纹饰。唐宋时期是中国彩瓷的发展时期,除南方地区的越窑、长沙窑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以外,由于北方瓷业迅速兴起,出现白釉绿彩、白釉黑  相似文献   

8.
杜文 《收藏》2018,(6):74-76
耀州窑从唐代开始就烧造色釉、器型丰富的陶瓷枕,在唐宋时期曾烧造出釉彩和造型各异的陶瓷枕。唐代该窑也被称作"黄堡窑"。本文主要结合铜川黄堡窑址考古资料,对唐代该窑各式陶瓷枕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收藏》2013,(5):130-132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与越窑共同开创了中国古代瓷器"南青北白"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悟源堂 《收藏》2010,(2):62-63
长沙窑瓷器始烧造于唐代,终于五代,至宋代早期就已消声匿迹,对此,考古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的实证已成公论。长沙窑瓷器上多有绘画和书法,这无疑是唐及五代时期书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较硬的笔绘制和书写在瓷泥上,经高温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11.
张海军 《收藏界》2014,(1):63-69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年代有多种说法,其中以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副馆长的提法较为恰当,他经过研究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叶较为适当,这一时间与长沙窑瓷上的绝对纪年以及纪年墓中出土的长沙窑瓷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20,(7)
正长沙窑以彩饰著称,可分高温釉上彩瓷、精细彩绘、书法瓷、素地彩瓷等,据统计施彩的产品数量达41%,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瓷窑。高温釉上彩釉上彩是在底釉上施一种或多种彩,入窑一次烧成。由于长沙窑乳浊白釉粘附性强,且易烘托色彩,故多以白釉为底釉,也有青釉作为底釉的,其上施褐、绿、蓝、红等釉彩。釉上彩经高温熔融后,彩釉流淌,与底釉渗透融合,图案出现略微的晕散效果,宛若天成。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7,(12)
正晚唐后,中国陶瓷生产开始突破"南青北白"格局,各地窑场互相借鉴、学习,寻求突破创新。至北宋,清雅风流的宋人对陶瓷艺术审美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五大名窑外,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窑场,如生产青瓷的耀州窑、龙泉窑,生产影青瓷的景德镇窑,生产彩绘瓷的磁州窑,生产黑釉瓷的吉州窑、建窑等,形成了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北宋时的扬州,从唐代"扬一益二"的国际大都会逐  相似文献   

14.
于文荣 《收藏》2010,(2):54-55
长沙窑始烧于唐代中期,盛于晚唐,五代后逐步衰落,宋代基本停烧。从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进行过5次正式调查与发掘。长沙窑以烧青瓷为主,也烧少量黑瓷与白瓷。瓷器装饰以青釉下褐、绿、红彩及印模贴花罩褐彩最具特色。特别是青釉下褐绿彩、褐红彩、红绿彩是中国瓷器彩釉装饰的首创,打破了中国瓷器传统上以单一的青、黑、白釉及刻、印花等装饰瓷器的做法,这是唐代长沙窑工对中国陶瓷工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尹青兰 《收藏》2014,(10):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  相似文献   

16.
杜文 《收藏》2008,(9):40-42
从目前黄堡窑址的发掘看,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唐代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有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时代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段。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茶叶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等单色釉和复色釉瓷,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彩瓷,以及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琉璃瓦等。  相似文献   

17.
陈晓军 《收藏》2006,(2):57-58
唐代历时289年,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工艺制造、东西方文化交流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唐文化。长沙窑釉下彩瓷创烧于唐代“安史之乱”后,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它的创烧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是百花齐放的古陶瓷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8.
伍秋鹏 《收藏界》2014,(11):47-52
四川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以烧制彩绘瓷而著称。邛窑彩绘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主要色彩有黑、绿、褐、黄等色,还发现有少量铜红彩,既有为单色彩绘,也有双色或三色同时应用的彩绘。纹饰题材丰富,有图案、斑块、花卉纹、草叶纹、花鸟、人物、文字等,器物造型丰富,是唐代彩绘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于隋代,虽然它的装饰题材不及长沙窑丰富,绘画水平也比长沙窑略低,但它出现的年代却比在唐代中晚期才出现的长沙窑彩绘瓷早约二百年,因而很多学者都认为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9.
陈硕 《收藏》2016,(10):172-181
2016年7月23日,“诗意的彩瓷——长沙窑瓷器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长沙窑首次全面赴京展示。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20,(7)
正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咏诵长沙窑烧造盛景的诗,名为《石潴》。石潴即"石渚窑",其地属长沙望城,唐五代长沙窑遗址便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因此,长沙窑又名"铜官窑"。长沙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北人南迁的重要地区,以致出现"两京衣冠尽投湘江"的盛况。也是在此时,位于湘江东岸一带的长沙窑逐渐兴起,于唐朝中晚期发展至顶峰。长沙窑虽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