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虎门悲歌》林则徐被革职之后,在虎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却遭朝廷以“议和”为名的卖国政策的阻挠而蒙冤战死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描写对象,讴歌他爱国主义的无私、无畏精神.该剧虽是传记体非现实题材,但爱国主义的立意积极,是用对近代史上著名爱国抗英名将关天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与事迹的讴歌.  相似文献   

2.
音乐毒品     
麦笛 《中学生百科》2011,(36):33-34
学生时代读历史,读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真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后来读到更多的资料,才知道当时林则徐顶着多大的压力,连道光帝本人都是鸦片吸食者,包括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林则徐的支持者关天培等人也曾经吸食鸦片并且纵容鸦片贸易,至于一般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5,(1):46-49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自发斗争,太平天国与洋枪队的殊死搏斗,都沉重地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活动。太平天国运动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一部分,它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冲击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罗网。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但是,  相似文献   

4.
血染虎门     
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人的气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但是在胜利面前,林则徐对英国人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同邓廷桢、关天培等一致认为,英国人决不会就此罢休。所以,在林则徐接替邓廷桢任两广总督、邓廷桢改任闽浙总督的时候,两人相互赠言勉励,决心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一八四○年,英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为了坚持及扩大罪恶的鸦片贸易,并进而伸展其经济侵略的势力,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反动的满清统治者,在战争中很快地就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除了林则徐、关天培等极少数的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外,腐朽的八旗绿营兵与庸懦的将领们在侵略者的进攻下,一触即溃,丧胆乞降。致使英国海盗们在中国东南沿海几省的土地上恣意横行。正如平英团所  相似文献   

6.
华莱士:悲剧的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勇敢的心》描述了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反抗英格兰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华莱士是那个时代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却也是一个失败者的缩影,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莽夫。  相似文献   

7.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经过长期的、精心的策划,终于在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前夕,珠江沿海人民在爱国官员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领导下,曾经顽强地抗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取得了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神史》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现实的悲情,在反思和感悟中,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了毫不伪饰的呈现。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社会、时代、人性、个性等悲剧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对于悲剧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作品的结局处理上。而应全方位把握。《桃花扇》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从景象层面——情节层面——意味层面,层层深入地呈现悲剧内涵,充分展示作者的悲情,同时也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西方“悲剧”的概念传入中国,悲剧理论就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中,而中国的“悲剧”却与西方的悲剧差异甚大,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悲剧。实际上,中国确实缺少符合西方悲剧文学标准的那种悲剧作品,但是,中国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却有着中国所独特的悲情因素存在其中,并且贯穿于中国文学始终。西方的悲剧与中国文学在文化背景、表现方法与读者接受三个角度上形成了中西方文学悲的差异,也形成了中国的悲感与西方的悲剧之间的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3.
路遥小说对爱情的悲情描写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男女主人公相爱却被家庭、社会、世俗等观念束缚.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带有悲情审美倾向的爱情描写,和作家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作家对高尚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作家创作中的男性视角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16.
路遥小说对爱情的悲情描写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男女主人公相爱却被家庭、社会、世俗等观念束缚,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带有悲情审美倾向的爱情描写,和作家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作家对高尚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作家创作中的男性视角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正>朱光潜先生曾坦言人生是悲剧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正因其缺陷,才会有机遇和挑战,世界正因为这份不完美而完美。在这个风涌的时代,全球疫情肆虐,战争的炮响常震人心,世界处处藏有缺陷;在这个极速发展的时代,生命常常上演悲剧。而我认为,悲剧锤炼真金,缺陷亦为机遇。我们,于潮头风涌间见人生。个人有悲剧,而我们积极向前。“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且看史铁生,他自言为命运之弃儿,  相似文献   

18.
西晋名士陆机勤于事功却得到悲惨结局.前人多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角度论其悲剧.其实陆机的悲剧也有其自身人格的原因,西晋是一个正直之士不可能建功立业的时代,而陆机却积极进取,急于奔竞;又是政局混乱不能随便发言的时代,而陆机却自负高才,鲁莽高鸣;他文才绝世,但是识见短浅,结怨众多,投身失所;他性格刚烈,但行为扭曲变形,人格失范,最终人死非命而遗诟后世.  相似文献   

19.
唐代陇西作家李公佐的《庐江冯媪传》主要刻画的是悲情妇女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妇女所面临的婚姻悲剧,以及时代和社会给她们带来的生活悲剧,表现了作者关注、同情女性命运的进步思想,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张国 《地理教育》2010,(6):17-17
珠江口“虎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地。又名“虎头门”,在珠江三角洲东南侧、伶仃洋北端,以大、小虎山夹峙如门得名,素称“粤海中路咽喉”。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虎门要塞为抗击外侵首战之地,林则徐在此销毁祸国殃民的外来鸦片,关天培在此奋勇御敌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