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方法首次在导电基体玻碳电极上研制出磷钼杂多酸-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其制备过程简便、快速,膜电极性能稳定、经久耐用;对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电解质溶液、溶剂、pH值、扫速等因素对膜修饰电极伏安行为的影响;研究了膜修饰电极对氨酸根、溴酸根、碘酸根、三价铁离子、亚硝酸根、过氧化氢等物质的电催化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化学方法首次在导电基体玻碳电极上研制出磷钼杂多酸-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其制备过程简便、快速,膜电极性能稳定、经久耐用;对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电解质溶液、溶剂、pH值、扫速等因素对膜修饰电极伏安行为的影响;研究了膜修饰电极对氯酸根、漠酸根、碘酸根、三价铁离子、亚硝酸根、过氧化氢等物质的电催化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吸附原子对0.1mol·L–1 H2SO4溶液中1,2-丙二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0.70V(SCE)时,S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剥离部份S可方便地得到S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抑制了1,2-丙二醇的电氧化。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固定薄膜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研究新型固定薄膜电池的性能,本文以Fe203和FeF3为靶材制作固定薄膜电池,采用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扫描表征,采用三电极系统对薄膜进行电化学测量,采用SEM、XPS、TEM来检测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极结构,结果只有首次放电时存在30%左右的容量损失,电位区间在0.01—4.0V之间时可逆性良好.能够达到630mAh/g的可逆放电容量,证实Fe203和FeF3可以作为新型固态薄膜电池的靶材。所制作的电池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聚合和电化学聚合两步法制作聚吡咯铝电解电容器,研究了电化学聚合电量对聚吡咯的微观形貌及聚吡咯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和等效串联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化学聚合电量增加,电容器的电容量增大,等效串联电阻减小.在聚合电量为0.54C时电容器的电性能最好,其电容量最大为18.4 μF、Res最小为26.7 mΩ.并且在此聚合条件下制备的聚吡咯致密性高,颗粒大小均匀程度高.  相似文献   

6.
用循环伏安法制备铜/聚对氨基苯甲酸复合修饰电极,并研究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3.5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扫描速率为240 m V/s时,对苯二酚会在铜掺杂修饰电极上产生一对清晰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a=0.376 V,Epa=0.293 V.对苯二酚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10-6~1.0×10-3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基于对苯二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为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测定方法.对对苯二酚样品的测定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该文针对目前含尿素废水高温水解处理的成本和能耗问题,进行了NiO薄膜制备及电催化分解尿素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设计。通过控制条件采用水热法,在导电玻璃FTO基底上生长了多孔道网络微结构NiO薄膜,研究了水热时间、煅烧温度、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制备条件对NiO薄膜电催化分解尿素性能的影响。对NiO薄膜进行XRD、XPS、SEM、TEM等组成、形貌表征,以及CV、LSV、Tafel曲线、EIS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优水热12 h,300℃煅烧,添加结构导向剂EDTA条件下,制备的NiO薄膜电极与现有文献报道的镍泡沫电极材料相比,尿素电催化分解起始电位由0.60 V降低为0.36 V。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化学方法首次在导电基体玻碳电极上制备出了钼酸银薄膜饰电极,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发现该电极在硫酸溶液中进行伏安扫描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了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明确偶氮染料在活性炭纤维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一个以活性炭纤维为工作电极、铂为辅助电极的三电极体系中,考察了苋菜红在活性炭纤维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ACF电极与Pt电极析氢与析氧电位相近,Pt电极作为供电电极的存在对苋菜红在ACF电极上的伏安特性无影响;(2)负极化时,ACF具有较大的充电电流;(3)苋菜红在-0.1~-08V点位区间内存在电还原与电吸附的可能性,在0.6~1.4V存在电氧化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极化是在有电流存在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其本质是电极溶液界面上两种矛盾因素电子传递速度(积累电荷)和电化学反应速度(吸收电荷)的对立统一结果。极化表征了电极不平衡的基本特点:电极电位移动程度(极化值△φ)就是不平衡程度。因此,它是连接电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极化对实际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的控制电极电位,以增大或减小电极的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