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在东西方教育吏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人的发展及自我完善,而中国传统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欲通过遏制个体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本文对中西方传统人文主义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探究适应目前教育现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949年创办并主政香港新亚书院,15年间,其教育思想得以全面实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文章从知识与人格和谐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等方面论述了新亚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成功样本,对今天高等教育改革有着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穆教育思想中包含丰富的职业指导思想。其职业指导思想发端于执教小学时,形成于新亚书院时期。钱穆解析职业与事业之异,号召学子砥砺意志和性情以成就事业;倡导通情达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鼓励学生成为"用社会"的创业型人才而不仅仅是"供社会之用"的人。钱穆职业指导思想对当今我国职业指导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突破狭隘职业观的束缚而开创事业,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他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并能与源出西方的近现代教育进行比较,对二者的主要功能及特点加以对照分析。他立足于传统儒家人文主义立场,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萃。在教育价值观上,他重视人才,更重视立国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弘道、育人的作用。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宗旨要定位在培养理想完整之人格上,而不能让人附属于学问(专业),为学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在智能结构上,“通”要重于“专”,特别是道德、艺术和及化的基本素养,应是人人必备的。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他反对过于急功近利,提倡保持笃实的学风,由虚心治学到自得、自立。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要旨在于教人学。钱穆的教育思想为更有效地克服当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他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占主流的背景下,他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粹,即“为学与做人同属一事”,这是对知识(专业或学问)至上论的反动。在他看来,教育实际上是德育,更为确切地说应是“中国人”的教育,而新亚书院时期,是他实施这种教育的最重要时期。他认为培养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要进行使命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事业教育、师道教育。他的大学德育思想对克服当前大学德育中的弊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大学基本上是移植于西方,在长达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就没有解决好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断裂传统直接导致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重读古代书院,人们发现,古代书院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宝贵的精神传统,集中体现为对生命意义充分关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不断超越现实的创新精神.钱穆和他的新亚书院办学实践中,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书院精神的现代传承问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和宗旨,着重剖析了新亚书院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即新亚精神的内涵和成就,目的在于了解钱穆对中国文化传承的理念、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文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表现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层次的关系人文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教育目标与现实教育目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致信,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即“主张先通后专,即教育对象首先应成为‘通人’;重视做人的教育,即解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育对象知道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钱穆的教育理念建立在包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对培养教育家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根植于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衍射.个性化教育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情境下,根据社会要求,适应个体能力水平进行的教育,其实质是差异教学,是理解、分享和创造爱、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著名学者钱穆的著作为中心,考察钱穆对中国历代政学关系的看法。钱穆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社会自由教育的传统,历代政府对于民间私办教育多半采取优容态度。学术领导政治,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特色;学人的统治,从汉代以来形成中国政治的独特格局。在政和学的密切联系中,"道统尊于政统"、"师统尊于君统",又是宋明以来儒者的主张。立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钱穆反对近代中国政府干预教育,呼吁应当给予教育独立自主的空间。钱穆的论述,显示出近代中国盛行一时的教育独立主张,不止是欧美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有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49年钱穆、唐君毅离开大陆,南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在香江树起了一座弘扬中国文化的长城。两人"全幅精神,注于新亚",共同确立和奠定了新亚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理想,为香港的人文教育和儒学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亚后期,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渐行渐远,乃至分道扬镳,这对于港台新儒学复兴运动而言,当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一直是重教育的大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较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着楷模意义的教育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公、孔子那里,就已经出现.直至今日,中国也还是世界各国中最重教育的国家之一,尽管当下的一些教育体制已经扭曲,但在国人心中,教育仍然是每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钱穆说,"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创立起一个有全民影响力的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有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世俗生活中,扮演教化人心之职责的,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一直是重教育的大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较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着楷模意义的教育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公、孔子那里,就已经出现。直至今日,中国也还是世界各国中最重教育的国家之一,尽管当下的一些教育体制已经扭曲,但在国人心中,教育仍然是每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钱穆说,"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创立起一个有全民影响力的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有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世俗生活中,扮演教化人心之职责的,就是教育。特别是儒家,一直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具有人之为人的品格、精神,这种以人文教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文学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0.
职业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