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己成为全球第一个可燃冰试采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消息传出,举国欢庆,世界瞩目。本刊曾在2017年第9期上刊登《可燃冰——不只是睡着的水,还是燃烧的火》一文,对可燃冰进行了相关介绍,之后有读者提出,希望多介绍一些可燃冰开采技术和我国的最新科技突破,因此我们特地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正>可燃冰既然是"冰",自然其温度也不会太高。然而,我国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的消息,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对可燃冰的关注度持续升温。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可燃冰的世界,去了解关于可燃冰的更多秘密。颠覆常识的可燃冰俗话说,水火不容。冰作为固态的水,自然也是不能燃烧的。可是,可燃冰却是一种可以燃烧的"冰"。那么,可燃冰到底凭借什么颠覆了我们的常识呢?  相似文献   

3.
王成 《今日科苑》2007,(15):21-22
200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此消息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全世界能源资源界的广泛关注。6月19日,亲历这次勘探全过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张海啟博士回到北京后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能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煤、油、气点燃的火炬而不会是冷冷的冰块,但中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可以将蕴藏在海底的"冰块"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焰,让"冰火交融"从梦想变成现实。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试采海上平台举办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会。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姜大明表示,这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电讯一鸣惊人2002年1月8日,新华社电讯爆喜讯———我国地质部门在南海海域某区经两年多调查获重大发现:在该海域800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海床下蕴贮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专家们还发现,除南海海域外,我国东海海域也有类似“可燃冰”资源。这些重大发现,表明我国在今后未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上将拥有极为关键的替补燃料作为后备支撑。那么,“可燃冰”到底是种什么物资,它的重要作用究竟在哪里,以及有关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么回事呢?不妨请读者朋友先回溯一番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百慕大三角区“杀手”之谜吧……恐怖的…  相似文献   

6.
动态     
<正>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12月9日,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完成了南大洋宇航员海首个调查断面的科考,这也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一海域展开综合科考。"雪龙2"号12月7日离开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向西航行,开始对宇航员海海域展开科考作业。科考队员沿着本次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对可燃冰的商业开采步伐,我国科学家首次针对南海可燃冰开采进行模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这是记者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的。  相似文献   

8.
燃烧的冰     
今年年初,我国地质部门在南海某海域经两年多的调查获得重大发现:在该海域800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海床下蕴贮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专家们还发现,除南海海域外,我国东海海域也有类似的“可燃冰”资源。这些重大发现,表明我国在今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上,将拥有极为关键的替补燃料作为后备支撑。 那么,“可燃冰”到底是种什么物质?它的重要作用究竟在哪里?以及有关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么回事呢?记忆犹新百慕大 在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半岛西面的大西洋中,有一个百慕大群岛。把它与南方的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北缘一线连接…  相似文献   

9.
科技快讯     
<正>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这是我国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宇航员海。同时,一批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进一步增强对南极的认知。12月15日凌晨,科考队员首次利用22米  相似文献   

10.
科苑 《金秋科苑》2013,(14):54-57
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高调宣布,他们已成功从爱知县东部海域地层中的可燃冰中分离并获得甲烷气体,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海上发射优势多海上发射模式是除火箭陆上发射场发射、特种大型飞机平台空中发射之外,又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发射方式。火箭为何要进行海上发射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行政指挥高磊说:"与常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13,(9):44-45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灯具生产国。然而,最近网上有消息称,医学专家担忧LED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甚至导致失明。这一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那么,LED蓝光真有这么大的危害吗?如何才能避免?科技部2012年发布的《半导体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称,到2015年,LED在通用照明市场的份额要达到30%,半导体照明国内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这些刺激政策让我国LED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一些医学专家却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市场上不少LED灯具存在蓝光溢何为LED蓝光  相似文献   

13.
赵晓展 《金秋科苑》2010,(20):19-19
2010年9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发布消息称,月面3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异和张钰哲,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东京消息,日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首次确认在日本海一侧广泛存在可燃冰,而且属于表层分布的类型。经济产业省准备在2014年度开始进行调查,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可实现商业开采的蕴藏量。  相似文献   

15.
“可燃冰”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固态形式存在于海洋深处的岩层中,它的形成条件和提取方式一直都是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日前,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模拟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可燃冰”,并成功地点燃了提取出的气体。这项实验是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通过模拟海底低温高压的环境使反映釜中的水和气体发生了变化,并通过安装在反映釜中的微型摄像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变化的全过程。人工合成提取“可燃冰”在我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信息》2013,(12):18-19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最近除了"蛟龙"号海试前的一大堆准备工作外,格外关注一样东西:可燃冰。"‘蛟龙’号本身不是目标,科学应用才是目标"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首次赴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翁震平较少谈研发成就,而是更关注研发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重点。"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有差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1)
中国于2017年5月10日~7月9日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相较于美、日等国家,此次试采实现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等世界记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了降压开采法、热激法、CO2置换法、化学抑制剂注入法、固体开采法及联合开采法等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并对开采过程可能面临的恶劣天气灾害、地质灾害和设备损坏等风险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宁寰 《今日科苑》2013,(12):63-65
新闻背景日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在可燃冰开采的商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1.特殊环境中储藏的新型能源以往人们谈到能源,首先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  相似文献   

19.
正7月26日,一条看似平常的消息,却在航天圈里炸开了锅。当天中午11时57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看似常态的一次火箭发射,却承担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试验任务——火箭一子级的精准回收。直到两天后,这个细节才对外公布。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称,这一被称作"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  相似文献   

20.
正8月16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片火光冲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量子卫星究竟是何方神圣?作为太空密使,它有哪些神秘技能,又会给地球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小精灵"让信息穿越科学家称量子为物理世界的"小精灵",它不是一种粒子,而是一个能量的最小单位,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