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7月15日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为纪念《青年记者》创刊65周年而作。南振中同志曾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过,对山东新闻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青年记者》的老朋友。得知《青年记者》纪念创刊65周年的消息时,他正在外地考察,回京后,不顾旅途劳顿,应编辑部之邀欣然撰文。对此,青年记者编辑部深表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4.
拥抱网络     
詹新惠 《青年记者》2007,(13):32-32
坦白地说,和《青年记者》结识的时间不算太长,相交也不算太深。面对《青年记者》65年厚重的历史,我这个后生晚辈其实没有资格在此评头论足,妄加多言。但我又不揣浅陋,贸然提笔,皆因《青年记者》随时代发展、与网络同行的坚定和执着。  相似文献   

5.
辜晓进 《青年记者》2007,(13):29-29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某个名字看上去似曾见过,其实我们与该名字的主人并不相识。《青年记者》于我而言,属于此类,乍看很熟,却完全陌生,直到数年前的某日,我由一篇文章而与之结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07,(13):27-27
山东《青年记者》是我国两家具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新闻学刊物(另一家是上海《新闻记者》)之一。在《青年记者》诞生65周年之际,祝愿这个刊物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于东河 《青年记者》2007,(13):22-23
六月廿日上午,两个电话,一个主题。一个是大众报业集团老干部工作部负责人吕亚利同志打来的;另一个是《青年记者》主编荆成同志打来的。他们都是约我写一篇纪念《青年记者》杂志创刊65周年的文章。热诚相约,使我不得不接受这个荣光的任务。放下电话,进入主题,正在胶东半岛漫游的我,还真有点作难了:没有资料可查,交稿时间要求很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1937年抗战前后,当时上海正酝酿组织新闻界救亡协会,开始筹备这组织的有胡愈之、恽逸群、杨潮、陆诒和我,秋江好象没有参加。那时在上海办过《文艺新闻》的袁殊主张成立青年记者学会。后来我们和胡愈老商谈,愈老认为当时一些记者都不能算是青年了,于是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记者很少去过,可我并不陌生。作家马烽西戎写的《吕梁英雄传》是我少年时代阅读过的文学作品;描写吕梁抗日女英雄《刘胡兰》的电影至少看过三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曾是最受青年欢迎的电影之一,青年时代的我曾迷恋过电影中所描写的吕梁风光,至今还记得电影插曲的那两句歌词:“汾河的水哗啦啦地流,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  相似文献   

10.
周树雨 《青年记者》2007,(13):31-31
当我得知《青年记者》今年65岁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11.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但于我们.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回顾,反思《青年记者》65年的历程, 我们,该记住些什么? 我们,又该怎样走下去? 更确切地说. 这个时候.我们是在聆听。 听《青年记者》的诉说和指引。 因为,与其说是我们在办《青年记者》. 不如说是《青年记者》在塑造着我们…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奋斗与君同     
曾经对能驾驭文字的人十分钦佩,以至于对创作情有独衷,但总不得要领、章法,因而,寄出的稿件往往如泥牛人海!此前,虽也自学过一些《新闻学自学纲要》、《写作》等理论书籍,但收效甚微。后来,真正提高我写作水平的刊物却是《青年记者》。初读《青年记者》这本实用性、学术性、指导性特强的刊物是在1998年的2月份。那时,我作为《大众日报》培训基层通讯员的一名学员去了省城济南,由于我身体的不便,在那段学习的日子里得到了报社党委的关照和李明仁、王金凤二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李老师送给了我一本《青年记者》杂志,当我翻开她的时候,竟然十分投入地“陷”了进去,那里面的“业务研究”、“探讨与争鸣”、“得意之笔”等栏目都让我受益匪浅,从而也为我以后的新闻写作奠定了基础,好像迷航的船  相似文献   

13.
难忘周总理对记者的关怀金凤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我有幸就近观察和接近过周总理,最难忘的是周总理关心人、爱护人、吸引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周总理青年时期担任过《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1920年赴欧洲学习时又当过天津...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是我走向新闻写作之路的引路人,当我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时,她却仍然年轻。每当我看到她那朝气蓬勃的封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我就会产生一种感激和兴奋的冲动,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全部页码。我是从学习和研究《青年记者》中逐步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在《青年记者》的热心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新闻 ABC 的无知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宣传干部,并在省城新闻媒体中崭露头角,每年有上百篇新闻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连年被党报党刊评  相似文献   

15.
王荣 《青年记者》2007,(13):29-29
对《青年记者》的感觉: 每每看到《青年记者》,只觉一股新凤扑面而来:《青年记者》的“脸”——封面设计极富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封面主题图示大胆泼辣,寓意深刻,整个期刊的视觉形象包装和选题策划设计也比较犀利前卫,每期的专题抓得也很好,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青年记者》“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也非常新锐。  相似文献   

16.
我从1985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至今,深感需要多参加战役性报道的磨砺,这有助于青年记者各方面素质的迅速提高。 目前,《新疆日报》各编辑部青年采编人员占50%以上。如何加快这批年轻人的成才步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呢?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青年记者参加战役性报道锻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曾参加过几次战役性报道活动,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7.
荆成 《传媒》2014,(19)
正"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南振中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记者摇篮,学人园地",这是童兵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资格老,思路新",这是范以锦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立足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立场,并为之大声呐喊",这是尹韵公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  相似文献   

18.
《经济日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青年记者在编辑部占了很大比例。我的同行告诉我,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中青年记者的培养。他们支持罗开富徒步采访红军万里长征路,在记者队伍中引起了“六级地震”,紧接着,驻河北记者董立国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县,又有赵健、邓维的“西藏行”和姜洋的“长江行”……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经济日报编辑部访问时,无论在记者调度中心,夜班编辑室,还是其他部门,仿佛置身于处处有生气的环境里。在那儿,中青年编辑、记者挑起了大梁。特别是记者调度中心指挥记者采访,编发出一组组组合报道的,竟是几个青年人。我,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安岗同志对该报青年同志说过的话:“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有人认为,青年人常招麻烦,我不这样看。我们自己都是从青年过来的,我十七岁参加革命,十九岁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现在。《经济日报》对青年人来说,是事业的开拓,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归宿。”给中青年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经济日报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许就是安岗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所闪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2,(26):106
1942年,《青年记者》创办。一步一脚印,至今是过七十年。不论是战火钤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申,还是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记以来,《青年记者》始终以"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自觉,与中国新闻人风雨共进、携手前行,与千千万万读者和作者风雨共进、携手前行。记者意味着责任,青年意味着承担。1949年年底,五  相似文献   

20.
看到《青年记》杂志上一组讨论目前时评现象的章时,我离开时评编辑的岗位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原先服务的浙江《青年时报》,应该算国内较早涉足时评的媒体之一,从2002年7月23日开始,就以2版的重要位置推出时评版,每天以整版的篇幅发表对新闻的解读和对时局的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