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实现在实践中也缺乏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因此,我国要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建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再阐述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以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为主,完善国家补偿制度为辅.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为保护其人格权不受犯罪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的一种程序性权利。我国刑事立法未规定此权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则明确限制被害人享有此权利。这一做法不仅不符合宪法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接的制度阻碍。本文从逻辑角度、刑罚的作用、刑事司法的目的、立法现状及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权的立法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现阶段关于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之争以及对此问题存在的司法困境,主要是由于立法层面制度的不协调造成的。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争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实体上是否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二,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采用什么程序加以保障。立法应当确认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实体权利和诉权以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选择权,从而建立程序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构,才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立法完全排斥刑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导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保护缺失,剥夺了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完善<刑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完善<刑事诉讼法>有关损害赔偿的程序规定,并制定<国家补偿法>,以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浅谈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上的立法不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价值目标之一的人权保障的日益强化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本就立法在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上诉权、直接起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人权保障的理念之下,包括刑事被害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宪法权利都应该得到最为切实和充分的保障。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学理上的否定和立法上的限制是影响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两大障碍。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有着广泛且深刻的法理、法律和社会实践基础,要想实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构建,就必须要从法理、法律和实践中为其寻求依据。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需要修改实体法、完善程序法和强化保障法。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被害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存在着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的缺失,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阙如,以及被害人对判决的制约权的缺位等问题。刑诉法再修订应赋予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和独立的上诉权,给予被害人有力的法律救济,以彰显刑事诉讼法的人权保障价值。  相似文献   

9.
性犯罪被害人司法救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犯罪被害人是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而救助性犯罪被害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之一。与其他刑事被害人相比,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尤为严重,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合理而强烈,为此司法机关应修改相关司法解释,赋予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保障她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鉴于性犯罪被害人的敏感与脆弱性,司法机关在救助时应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的众多缺失之处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既符合我们本土特点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制度范式,即要注重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应赋予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进步。实践证明,国家赔偿法的实施,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弥补了公民因国家机关侵权而遭受的物质损失,抚慰了他们因之而受伤的心灵,同时从法律上规范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意识和觉悟,提高了他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年之久,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国际公约)的签署,相应地,国家赔偿中的刑事赔偿也应作如下改革:拘留、逮捕的条件和标准只能由《刑事诉讼法)规定,同时将全部的刑事强制措施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范畴;扩大“错案”的范围;明确刑事强制方法的规定;由人大任命设立专门的、独立的赔偿委员会,并由委员会成员审理赔偿案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能否独立提起民事诉讼却语焉不详。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实质上、部分的默认刑事被害人独立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确立我国刑事被害 人独立提出民事诉讼制度要有多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保护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从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现状及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础。在具体制度构建时,需要关注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数额及方式、程序、补偿金来源及具体管理机关、补偿金返还及国家追偿等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救济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现行的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法定救济方式仅为犯罪人赔偿一种,以致于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属难以获得及时、足额的赔偿。为此,有必要构建以犯罪人赔偿为主体,以国家补偿、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补充的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多元化救济制度,以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而言是一种恢复性的刑事保护制度,从实质上来看是一种社会救济方式,且应以刑事诉讼的存在为前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主要考虑补偿的方式、补偿对象和条件、补偿基金来源、申请补偿期间及主管机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存在受案范围小、争议难点多、执行到位率低、检察机关提起偏少等缺陷,为完善这一制度,应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明确检察机关在其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法律地位,增设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主要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往往不易得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全额赔偿。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强化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刑事赔偿权力的保障,增设国家补偿制度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