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灾难报道可以这样做虽然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历练,但因为此次日本地震报道涉及到跨国、跨文化、跨语言以及多重灾难、核辐射不可控等难点,对媒体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也为讨论提供了更多着力点.1.灾难新闻是否需要痛苦的表情.表现灾难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在报道吸引力和避免伤害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此次日本地震报道,媒体人和学者都表示出警惕.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拓展了媒体人的视野,延伸了新闻生产的渠道,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但它归根结底依然是个工具。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媒体,对新媒体和新技术有敬畏之心,不能人为物役,滥用自媒体及其代表的话语权。遗憾的是,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当作炫耀个人形象的窗口,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当作宣泄不满的平台,还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打造成公关工具,与一些公司企业相互勾结,成为非法牟利、造谣生事、打击竞争对手的“黑媒体”。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大谣有哪些利用媒体的手段?个别媒体为何沦为网络大谣的"传声筒"、"扩音器"?媒体如何"擦亮眼睛"不被网络大谣所蒙蔽?在与网络谣言斗争中媒体人有什么责任? 这样的追问才能显现媒体和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 从新闻视角看网络大谣如何利用媒体炒作 网络大谣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炒作.具体来看,网络大谣利用媒体炒作手段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发布平台多重嵌入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2):10-16
姜涞事件在新年伊始再次引发舆论关注记者收受车马费(红包)的行为。本文寻求透过"红包"现象分析"媒体寻租"在新媒体条件下的新表现,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媒体人职业认知偏差——耻辱感的普遍消失。本文认为,相对于媒体伦理议题,媒体道德道问题具有外显性和顽固性并存的特点,收受红包等有偿新闻行为虽然早已被发现其谬误性,本来应是争议性弱、耻辱感强的问题,但许多媒体人并不以此为耻,对学界的批评视若无睹甚至反唇相讥,而这正揭示了根治这一问题的艰难。此外,有偿新闻还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而演化出新的形式。因此在新的语境下,如何修复媒体人的耻辱感,已成为新老媒体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微信作为移动社交时代的代表性产物,是灾难美学式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在灾难事件中,灾难美学式信息通常会引起爆炸式的传播,导致严肃信息的淹没和舆论道德绑架现象。而灾难美学式信息的特征与煽情主义不谋而合,企业和自媒体发布此类信息另有目的,但微信用户在传播此类信息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味的接受。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如何在灾难性事件中将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公正的报道与迎合用户喜好、给予用户心理防护有机结合,成为当代媒体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成为公共讨论话语场的一部分。中国新闻界的反思和外界指责主要集中在新闻制度、新闻伦理、新旧媒体等专业性层面。但需要追问的是中国的媒体体制如何建构、呈现记者的观念及其新闻实践,而媒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文章运用"新闻模板"这一概念工具,探讨了灾难报道模板在此次马航事件中的呈现,认为虽然受到报道模板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媒体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裂变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使灾难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媒体关于灾难的报道一旦失实,很快会被网民转发、质疑、批评,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和舆论危机。确保灾难报道的及时、准确是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媒体人、媒体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3·21响水爆炸事件"为例,观察传统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反应和作为,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失职的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一些媒体人缺乏道德自律能力及人文关怀,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致使遇难者和受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对悲情传播中应如何趋利避害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直播的有利条件,避免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加强媒体人自身的道德自律,才能使悲情传播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一些媒体人缺乏道德自律能力及人文关怀,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致使遇难者和受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对悲情传播中应如何趋利避害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直播的有利条件,避免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加强媒体人自身的道德自律,才能使悲情传播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震、海啸、飓风、核泄漏……一次次巨大的灾难发生后,公益往往成为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很多媒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甚至发起成立公益组织.和“公益”二字紧密联系的媒体,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然而,公益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更不是如烟花般绚烂、喧嚣却转瞬即逝的梦幻图景.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一直在思考:媒体参与公益,如何才能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如何才能成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公益之魂”?美国纽约时报和它的“最需要帮助基金”,或许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国际媒介     
媒体在制造精神产品,如何衡量精神产品的质量和市场表现? 很多媒体人至今对读者调查等方法得来的数据不屑一顾,原因是这些数据得出的来源、渠道、方法不  相似文献   

12.
当前,改革的巨轮已驶向深水区,媒体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更加重大,媒体人必须进一步加强自律,传播正能量,抑制负能量,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职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媒体缺乏自律的表现应该说,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我国对新闻的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但有些媒体人还是感到不够"自由",千方百计地想突破有关法规。一是新闻报道不能严格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98年,中国也经历了一次天灾,而媒体的集体行动不但感动公众,也感动了媒体人自己。面对那次灾难,是媒体把“严防死守”的口号变成了万众的共同心声。现在,我们需要再次显示这种决心和操守  相似文献   

14.
韩亚空难发生后,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各展所长,及时、快速、多样地发挥了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在新闻职业伦理和素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缺少自律、对他国灾难幸灾乐祸、国内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在空难报道中存在价值观偏颇等人文素养欠缺,以及少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新媒体则表现出人为地将灾难神秘化、灵异化等科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和从业人员有必要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根本目的,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特殊品种,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愿望的同时,也需要拿捏好报道的分寸,防止造成负面影响。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三起灾难(含台湾华航),在采访和报道这三次空难时,有些媒体显得有些随意和草率,引起了遇难者家属和受众的不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媒体在灾难报道里要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报道理念,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客观描述,避免煽情太过,加强媒体人的自律。  相似文献   

17.
路鹃 《青年记者》2012,(27):32-33
"7·21暴雨"中手机媒体的表现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发特大暴雨。灾难发生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惊人的有效性,尤其是手机媒体和微博对于民间力量的迅速动员和组织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话“GOOD TIME,BAD NEWS,BAD TIME,GOOD NEWS“,这话让人有些无奈,但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各家媒体的反应速度如何、报道能力如何,做什么、如何做,确实能够反映媒体的品格、人文精神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声音     
《视听界》2013,(3):1
举目望去,在一个拥有现代文明的社会,很少见到灾难面前,企业家和媒体人如此不加掩饰地作秀。——传媒学者喻国明在《环球时报》上发文《灾难中的作秀难逃人民厌恶》。文章说,在雅安报道中,灾民状况和灾情需求往往被一带而过,沦为配角;报道过多集中在救援动态,特别是领导人动态,以及一个个感人的英雄事迹上。更有一些企业和媒体把灾难当成自我表现的作秀平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媒体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为此,陈旧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固化的新闻策划方案都应该进行相应改变,已达到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的目的.可是,如何改变陈旧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固化的新闻策划方案呢?这就引出了一个对象——媒体人.无论是新闻传播方式,还是新闻策划方案,其执行者都是媒体人.所以,媒体人这个重要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新媒体时代的出现,浅谈媒体人的时代意义,希望借由本文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媒体时代,了解媒体人的工作流程,了解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中占据的地位.最后,衷心希望我国的媒体产业能够蒸蒸日上,新媒体时代能够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媒体产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