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原文的忠实度始终是判断一篇译文好坏的主要标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又限制了译者对原著的忠实性.译者主体性在广义的翻译主体性中被普遍认为占有最主要的地位,但是童话故事的翻译因为要考虑到特殊的读者群体,所以读者的主体地位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结合格林童话《金鹅》的几种汉译本,来分析读者及译者的主体作用在童话译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呼唤高质量的翻译,也为21世纪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促成了译学研究范式转换,对文化语境的关注以及对译者主体的彰显给翻译人才培养诸多启示,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9.
丹穆若什对世界文学的三重界定肯定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即肯定了译者主体性在构建世界文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该定义出发,本文通过对比杜甫《月夜》英译本差异,发现译者主体性对原文传播视角的偏折、译本的可接受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证了其在世界文学构建中的作用,并建议译者形成以接受语境为导向的主体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在语言选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进行阻塞和过滤,从而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本文以"文化过滤"为切入点,对MyFinancial Career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促进这一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但国内的研究较多地考察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无意中忽略了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尤其是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及其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别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读者和译者的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地阐释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和表现.从而肯定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  相似文献   

14.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充当了读者、作者和文化调停者的三重身份.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我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避免走向“译者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译.正确理解文化语境是翻译的关键.因此,译者应处理好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才有望于译文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