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乡土文化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打破地理、时空的局限,要大力开发这些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精灵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通过开设专门的乡土题材作文课、课外阅读和查阅地方资料文献、利用课内文本结合乡土题材、利用农村风景基地及风俗文化活动场所等进行乡土题材作文教学。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探索出一些作文教学的途径,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其中蕴含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娱乐活动等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日益加剧、乡村逐渐萎缩的背景下,中学生对乡土文化依旧有着独特情感。作为农村中学,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德育素材匮乏、德育活动枯燥、德育课程低值的状况,挖掘乡土文化,注入新时代精神,创新德育理念、课程和活动形式,通过引用、挖掘、活化、弘扬乡土文化,泽润学校德育,为学校德育提效赋能,有效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德育。  相似文献   

3.
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农村学生往往无法从课堂中获得农村生活技能,“学用脱节”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乡土教育缺失引致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承担起的重要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社会各界对乡土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也为学校乡土教育提供了灵活的保障机制和开展平台。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中,以介绍外国风俗文化的居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相对较少,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是学习者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对本土本乡的文化熟视无睹。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这一点并未得到所有英语教学者的足够重视。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把乡土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进而激发爱国爱乡情...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表征,是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文化的统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地方民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重视青少年群体的乡土文化教育,透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引导他们认知、体验和传承地方民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和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是推行乡土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生产的地方,几千年来形成的富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村落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藏,蕴涵了宗法时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心血。村落的结构和面貌是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而成的。本文着重以山西榆次六堡村的民间信仰、宗族祠堂、饮食文化及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对古村落进行初步探索。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它不仅是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7.
乡土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在广大农村,有优雅的自然环境、广博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优秀乡土文化,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乡土文化融入农村校本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的起点是乡土逃离,之后的变迁更加凸显了乡土逃离的趋势。在城市包围农村、工业统领农业时代,城市几乎占据了一切优势,农村在制度上被忽视,在经济上被边缘化,在文化上被荒漠化,整个农村都失去了得以发展其特色的根基,成为城市的复制品,乡土逃离的农村只能孕育出乡土逃离的农村教育。寄希望于新农村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乡土音乐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实现农村学生对自己家乡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到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也应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果在幼儿园教育中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就有独特的作用。本文运用我园的实际例子,分别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乡土资源的收集、利用及结合地方特色三个方面,思考了如何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清水县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业县。而我园正好位于城郊地带,这里有着独特的农村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气息。近年来,我们利用身边所特有的这些优势,深入挖掘了一些当地的农村乡土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农村幼教活动的开展寻找到了一条适宜的途径,同时也发现了农村乡土资源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和谐语境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在和谐农村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立足于现实,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城乡文化互动,以农村独特的乡土文化为内核,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构建现代农民需要的新型农村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地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因为它独有的品质,和语文课程之间有着恰切的融合点。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载体,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乡土教育以人文精神为依  相似文献   

15.
客家艺术是特定地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适应环境逐步个性化的结果,它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乡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作源泉,使客家艺术更具深厚的个性文化底蕴。文章在现实境遇下,从乡土情缘与文化传承两个层面对客家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绝不能忽视农村这个广阔地域和农民这个庞大群体。因为乡村是文化的母体,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水源头。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确有成效并能与时代同步,必须着眼于培育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盘活各类民间文化组织,保护和传承好农村的传统乡土文化根脉,并努力使乡土文化走向产业化,提高文化生产力,造福一方百姓,形成地方特色,方可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莫颖韵 《广东教育》2006,(12):40-41
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农村学生往往无法从课堂中获得农村生活技能,“学用脱节”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乡土教育缺失引致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承担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充满着浓厚民族色彩的乡土抒情小说,更是一首动人的“乡土抒情诗”。作者以一只带着温情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边城”美的自然、美的风俗、美的人物,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善与关的湘西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独特的风俗美。  相似文献   

19.
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以乡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掌握本土历史文化渊源,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参与乡土风俗活动,借用网站整合学习乡土文化与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要把丰富的地方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区域特色,浓郁的新农村风俗等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应用在科学课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