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指一昼夜,即24小时,而“一天天”则比“一天”要多得多,起码是好几天。然而,“一点点”和“一天天”不可类比。“一点”是指数目很小,而“一点点”不但不比“一点”多,反而比“一点”更少。  相似文献   

2.
读过《副、付、傅不可混用》一文(见90年8期),我想接续说几句,聊作补充。“副”和“付”,作为量词(表示成对的、成套的)使用时,不少地方可以通用。譬如“一副手套”可写作“一付手套”。“全副武装”也可写成“全付武装”。若是单个的、台在一起的器具,物品,则习惯用“付”。象“一付木料”,“两付汤药”。此外,形容面部表情或某种姿态,即用“副”。如“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副搏斗的架势”。“副”还有符合之意,故此写作“名副其实”。但有人在“名实不符”词语中用“符”,也说得过  相似文献   

3.
“一”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个数字,但用得恰当,却能收到“以一当十”的修辞效果。古人的诗文中,也常用“一”字为全篇增色。例如:乾坤一腐儒(唐·杜甫)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水浒》第23回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从老虎跳出,到武松把虎打死,全段640多字,竟用了30个“一”字。其中,写虎的动作有:“一按”、“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写人的动作有:“一惊”、“一闪”、“一躲”、“一棒”、“一跳”。这些短促的语言节奏。极大地  相似文献   

4.
所谓“致”与“至”的系列词,是指分别由“致”和“至”与同一语素所构成的略带对应性的一组词,如“致于”和“至于”,“以致”和“以至”等。前一组词,是“致”和“至”分别与同一语素“于”构成的;后一组词,则是由“致”与“至”分别与同一语素“以”构成的。由于有相同的语素,所以形成上似乎有一种对应性。正是形式上有这种对应性,再加上“致”与“至”读音相同(皆读为“zhì”),所以由它们形成的系列词即成为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有的量词一般只表示一种事物名词,如“羽”,只用于鸽子,如说“一羽信鸽”;有的则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名词,如“张”,可以说“一张床”、“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地图”、“一张画”、“一张脸”、“一张网”等。这就是说,每个量词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诸多事物名词,在这个“一定范围”内,量词可以自由地与其中任何名词协  相似文献   

6.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7.
“我爱通讯工作”,因没能掌握“新闻写作入门知识”和“读报用报”的要领,尽管东奔西走,写了几本“采访札记”,但连一篇“墨海拾贝”似的短文章也未登上。我苦恼极了。一天,我漫步在“通讯员园地”,一篇篇”通讯员赞”,使我了解了他们“成才路上”的艰辛及“学步一得”的“采写经验”。这时,一群有成就  相似文献   

8.
书业内外     
“专”聚钱财之“著” “经”常误人之“典” 《文汇读书周报》在“读者眼中的书业怪现象”专栏发表读者凯元一文,指出一茬接一茬的受功利驱使的浮躁的“文化人”,“编著”了和正在“编著”着一批又一批“无错不成书”的“专著”和“经典”,实为当今书业怪象之一。 “文化人”包括:由“指导”某条战线的各级官员组成的“研究室”;由过把瘾就死的痞子文人以“聊天”形  相似文献   

9.
“不仅”、“不仅仅”是两个连词,常用于递进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意义上一层进一层的关系;两者置于前一分句,后一分句则常用“而且”、“还”、“也”、“更”、“都”、“甚至”、“反而”、“就是”等关联词语与之相配合、相呼应。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东南传播》2010,(8):217-217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相似文献   

11.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12.
“文化新闻”改为“娱乐新闻”、“文化记者”改为“娱乐记者”、“文化”版改为“娱乐”版,是近些年新闻界的一股浪潮,其势之猛,已经使这一趋向变成一种潜在的定论,似乎“文”改“娱”才是文化新闻改革的惟一途径。娱乐是一种趋势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媒体展示的文化部分基本是  相似文献   

13.
《东南传播》2011,(12):169-169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了上海一家大报的几条文化新闻 ,一篇说的是“国剧大放送” ,一篇则讲“国剧班招考培训演员” ,读了前一篇的内容 ,方知“国剧”者 ,即是“国产电视剧” ,而后一篇则始终不得其解 ,“国剧”指的是何剧?“国剧”一词 ,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时 ,指的是京剧 ,由于京剧博大精深 ,流派纷呈 ,梅兰芳访问美苏 ,赢得国剧大师桂冠。目前 ,在海外称京剧还有“国剧”之说。解放后 ,我国对文艺实行“百花齐放”方针 ,“国剧”之称早已消失 ,每一剧种在我国和五十六个民族一样都是平等的 ,对剧种而言不能笼统称为省剧和“国剧” ,把“国产电视剧”称作…  相似文献   

15.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39-39
应是“迭爆”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26版《丢了一块金牌冒出一双新人》一文中说本届羽毛球世锦赛的混双项目“冷门叠爆”。笔者以为“叠爆”错了,应是“迭爆”才对。“叠”有一层层往上加,重叠、折叠的意思;“迭”有屡次的意思。所谓“冷门迭爆”,就是多次出现冷门,当然应该是“迭爆”而不是“叠爆”。  相似文献   

16.
《东南传播》2011,(2):129-129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相似文献   

17.
《东南传播》2010,(4):145-145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相似文献   

18.
《东南传播》2010,(9):193-193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相似文献   

19.
<正>“2007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是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媒体关爱行动,由集团电视少儿频道承办。棒棒TV成功地为关爱行动策划了“六个一”,即“一场特别的新闻发布会”、“一次大型的联合采访”、“一次难忘的专访”、“一场开心的六一晚会”、“一次有趣的游园”、“一条公益宣传片”,  相似文献   

20.
一、文化和互联网的定义现行的“文化”一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①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这恐怕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②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等。③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作为“教化”的文化,如传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