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书推荐     
《何枝可依》 李零 三联书店 定价:29.8元 作者说:“我是借读闲书说闲话,冷眼向洋看世界?”本集所收,主要是读书笔记。说历史,聊考古,谈汉学,论军事,最后是讲革命。  相似文献   

2.
生日这回事     
每年一到年初,我就和个小喇叭似的,四处广播:“生日了嘿生日了嘿。”被骚扰到的人,算是耳根受伤。更有眼睛耳朵一起伤的.是我可怜的家人,因为我索性在家到处贴大头贴:某某生日还有多少多少天——整个一个倒计时.弄得全家人心惊胆战,夜不能寐。这一拨折腾,总要过了生日那天.才偃旗息鼓,然后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拔的再接再厉。  相似文献   

3.
校正的求助信是写给我收的,逐字逐句看完后,我被深深震撼。 但记者的责任也提醒我必须保持理智。直到2月13日,当1500元汇款单寄到我手中.平静的心差点要跳出来。当晚我向编委会汇报报道方案:在达到为“校正”偿还“良心债”心愿的同时,还要感染广大读者。形成道德回归的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叫李政,是四川省旺苍县五权镇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1998年9月5日,我向旺苍县农机汽配公司预交200元钱,该公司给了我一张介绍信.我去成都青白江王牌农用车制造厂,花了2.23万元买了一辆王牌CDW150T四轮运输型拖拉机9月30日,我去该公司退钱,不但不退,他们反而将王牌农用车厂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给收了,给了一张“广元市旺苍县农机汽配有限公司商业批发统一发票”,金额变为2.25万元;一张介绍信能值200元吗?更奇怪的是,我到旺苍县农机监理站上户时,因该站代旺苍县交通稽征所代收拖拉机购置…  相似文献   

6.
徐城北  大荒 《出版参考》2007,(10):39-40
1958年夏的北大荒.到了收割麦豆的季节。一个高而瘦的老头手持镰刀割麦.连队指导员掏出怀表测试其速——老头每分钟只割十刀.而其他右派分子每分钟平均可割八十刀!指导员仔细观察。发现老头每次把握的麦秆甚微.于是手把手教他“握大把”和“砍滚刀”的要领.老共还算机敏.经过数次演习.“握大把”勉强可以对付.遗憾的是镰刀每砍下去.只能断麦二三茎矣!指导员叹息地说:“我找个小娃儿来.一根儿一根儿地拔.也要比你快哟!”老头直起腰来,“嚓”地一声点着蹩脚香烟:“干农活有两怕,一怕劲头小,二怕个子高,都让我占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萍 《新闻实践》2011,(10):19-19
8月31日早上,温岭市供电局通讯员告诉我一个线索,电费走收员谢加祥将送出全省最后一本银行代扣存折,结束电费的走收历史。按我的习惯思维,这是一个工作性稿件。我们要去的大溪镇河头村是个半山区村庄,从市区坐车出发,来回至少得一个半小时。当天又是热带风暴“南玛都”影响温岭,一到河头村村部,狂风夹杂着暴雨劈头盖脸打下来。可谢加祥说:“这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现在去收吧。”我便跟着他冒雨一路小跑去村民家。  相似文献   

8.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0):34-35
从中专文化到创办《草根》杂志,他创造并记录了劳动者真实的文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草根之家”.他实现了无数漂泊浪子关于“家”的梦想:从身无分文.到为重病农民工兄弟筹集善款50余万元.他在自己的慈善路上越干越起劲.点燃了农民工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0,(31):43-43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卫老师用清脆的声音朗读着朱自清先生的《春》,我仿佛瞬间回到了初中课堂,坐着木制的座椅.周围都是熟悉的同学,窗外知了在叫着.回到了那段纯真年代,无忧无虑的日子,骑着单车.吃着冰棍.笑得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11.
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省新华医院一名医生先后收受患者2800余元红包,被该院吊销医师执照一年,并被安排到医院洗衣房当一年洗衣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5000元。该消息标题的主题为《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后来,《报刊文摘》在转载《医药养生保健报》同样内容的消息时,标题为《医生收红包改做洗衣工》。“两报”的标题仅一字之差,前者为“罚”,后者为“改”,我认为后者的标题比较准确。因为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医生违纪违规,处罚其去当洗衣工,那就有贬损…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11,(3):61-62
10多年前,他身家数百万元,是当地利税大户,而她刚从农村进城,儿子被前夫带走了,自己靠打零工维生。他对她说:“我爱你,嫁给我吧。”她大惊:“我配不上你,你太有钱了。”他就笑:“这好办,想发财不容易,想变成穷光蛋很容易。”为了爱,他果然将财产变卖一空,随她回到大巴山深处;栽树放羊、男耕女织,过上。神雕侠侣”般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鲶鱼效应”是《营销学》中的一个经典原理: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很高,渔民们想尽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到渔港,可沙丁鱼还是在途中窒息死亡。不过,有一条渔船总能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船长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以鱼为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四处游动,沙丁鱼十分紧张,左冲右撞,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从而获得了供其生存的氧气,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相似文献   

15.
《电影传奇》的工作室里,有一间大屋子摆着工作台和设备,满地摞着箱子盒子,有的地方几乎下不去脚。崔永元踮着脚迈到这边墙根儿打开一提箱,拎出一台摄影机,插上胶片盒:“这是我最近买的老摄影机,德国产的,现在都没人会用了。”到对面墙根儿,指着一个方铁发盒子:“这是《武训传》一套35毫米拷贝,民间收的,哪天我弄场放映。”  相似文献   

16.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者”。可由于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疼割爱弃学,幼时的梦幻倾刻间变成泡影。回到家,我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一次,无意中从收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站里安排我到分区的“土兵档案室”整理复员老兵的档案。事情办完后回到站里,老兵们将我围得水泄不通,询问着自己的“实际问题”。按上级规定和征得领导们的同意,我都让他们逐个仔细地过目自己当兵三载的“历史”。老兵们都说部队为老兵办了件好事。那晚,我很久不能入睡。有个问题在脑海里直打转:往年复员老兵档案缺件、残件较多,还有个别同志拉关系、走后门,乱涂改、乱添写档案现象在战士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而军分区在年初专门设立的“士兵档案室”,防止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第二天,我立即深入到各个连队凋查老兵们对…  相似文献   

19.
孙阳 《军事记者》2004,(12):21-22
今年的10月15日晚,刚好碰见解放军报记范炬炜.刚要打招呼.他抢先说:“你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正准备去迎接杨利伟吗?”一句话.让我蓦然回到了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夜晚。  相似文献   

20.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