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汪文宣是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人物,魏端本是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里的人物,两部作品虽然作者不同,故事结构、故事情节不同,但两部小说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写作时间相当,写作背景相似,文宣和端本两个人物身份相同,经历也有相同之处,所以两个人物形象还是很有可比之处的。他们的悲剧有社会、自身等原因,作品也反映出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在主题和人物布局上都有着相似和对应之处,但也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本篇文章试着从内容、主题等多方面分析和比较两这部小说,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着两部小说。  相似文献   

4.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两位文学大师的小说都有着轻灵清澈、淳朴温厚的特点,他们二人同样热衷于歌颂尚未被工业文明所吞噬的自然风光和原始淳朴的自然美,两人在艺术风格和美学倾向上颇有相近之处。《伊豆的舞女》和《柏子》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品,题材和内容较为接近,但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本文基于具体的文本内容,试分析比较出两篇小说“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比较分析了小说<沙家浜>与样板戏<沙家浜>,针对众多批评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从小说体裁、人物形象重塑、情节的设计等角度分析了小说<沙家浜>的得与失.既指出其重塑的阿庆嫂、郭建光形象的失败之处,也肯定了阿庆、许三爷这两个全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又有非典型之处,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手法和话语模式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由电影移植到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称为“文学蒙太奇”,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小说中主要使用的就是文学中非典型的“动态蒙太奇”。从话语模式的角度来看,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点的交互组合,使得小说在平静的文字中蕴藏极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8.
诗与小说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借诗的语言形式(叙事诗)来写小说,为诗体小说,如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里金》;一是使诗的意蕴内化到小说中,为诗化小说,孙犁的《荷花淀》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诗化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同样具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但和一般小说相比这三要素又有独特之处,本文结合孙犁的《荷花淀》做逐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考察我国古典小说和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小说和新闻有着相近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二者各有领域和归属,是互有借鉴的两种独立的文体。小说以写人为主;新闻以写事为主。小说表现生活是折光的、艺术的;新闻反映现实是直接的、真实的。小说不论时空,能虚构夸张;新闻受时空限制,不能想象夸张。小说以消遣为目的,美居首位;新闻以功利为目的,认识教育功能第一、小说不必引导舆论;新闻则以指导性为要义。  相似文献   

10.
欧美哥特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西藏魔幻小说之间有着很多奇异的相似和相异之处。除了写作手法上的某些不谋而合,小说中还隐藏着作家们对其所属创作区域丰富的社会关注和想象,体现了对未来的某些疑惧和憧憬。从普世价值角度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想象的相通之处和区别所在,旨在发掘这两类小说类型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社会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友爱和友谊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性质及原则等方面;联系表现在起源的共同性、发展中的依存性和职能的互补性。科技革命及全球化的发展对友爱和友谊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简·爱》和《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反映爱情故事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如女主人公简·爱和郝斯佳的独立意识、爱情观、金钱观及写作背景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简·爱和郝斯佳都不安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存方式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同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廊桥遗梦》与《渴望激情》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中年人的婚外情,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如出一辙,即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家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使两段本来有悖道德规范的婚外情变得美丽而感人,两位女主人公更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她们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中年妇女的观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理由,以及她们在回归道路上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引进教育评价概念以来,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经常混同使用。通过对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概念的国外溯源与国内演进过程的分析,辨析其内涵发展变化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指导在工作实践中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more established for parents who feel competent in mathematic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aimed to gain an 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f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parents: those who are mathematicians and those who are not.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narrative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findings within two distinct but interrelated themes: parents’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groups of participating parents differ in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mathematics as well as in their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 main difference in parental involvement was indicated in the area of children’s school mathematics, since mathematician parents, compared to non-mathematician parents, according to their narratives almost never get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mathematics homework. In addition, the data revealed a large gap in the coverage and content of the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that parents in both groups provided to thei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对苏秦与张仪二人,有着不同的有欠公允的评价,认为二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甚至认为二人是合谋的同伙,为各自利益打算,最终为天下笑。从《战国策》与《史记》出发,通过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认识和评价二人,可以看出二人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有其过人之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相似文献   

18.
《醒世姻缘传》与《姑妄言》是明末清初两部通俗世情小说,皆以平民家庭生活为其主要内容,其中对惧内现象的描写尤为精彩,从中笔者归纳出男人惧内、女人泼悍的社会、经济、生理、心理因素。惧内现象昭示着男权文化的式微及妇道教化的失败,也体现了妇女对低下社会地位的不满,对一夫多妻制的反抗。而作者对"悍妇"的丑化、兽化,对其悍恶行为的极度夸张,正泄露了男权社会的恐惧与无奈。  相似文献   

19.
吴宓“三境”说与王国维“境界”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宓的“三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两个诗学理论。尽管二者的具体内涵不同,然而二者在创作来源、创作过程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描述并辨析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更能帮助我们把握它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神话 ,可以说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漫长进程的开端。各民族神话有其不同特点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 ,而中国上古神话中神人泾渭分明。同时 ,两种不同的民族神话对后代的审美心理倾向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