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1 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荒漠化的新概念 ,即“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并列入“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 /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以下简称新疆 )干旱区面积占 88.7% ,绿洲面积仅占 4.2 5 % ,且基本上处于荒漠的包围之中 ,现有耕地中 80 %是中低产田。新疆的生态系统独特 ,是“荒漠 绿洲生态系统” ,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再造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流动沙漠 ,加之古尔班通古特固定、半…  相似文献   

2.
根据 1 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和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我国是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正在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给我们提供了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良好机遇 ,因此全面认清当前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是十分必要的。1 防治土地荒漠…  相似文献   

3.
白云鄂博地区以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砂质荒漠化土地增长速度快,荒漠化实际上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又无法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反馈机制使系统迅速得到恢复,从而导致了整个土地系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次生盐渍化日益发展等方面,从而使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农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差、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近两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供尘源地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已成了四大沙尘源地之一.白云鄂博地区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类是自然地质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完全受自然因素控制和约束;另一类是在一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而其发生和发展的不同程度受到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两者都与其生成的地质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陆的最大威胁。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介绍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并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和荒漠化发展的快速性。荒漠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尤其是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东北黑土区的荒漠化问题也逐渐引起研究学者的注意。文中对东北黑土区分布及现状,沙漠化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中国1/4以上的土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540亿元。调查显示,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范围,即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范围总面积33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4.6%。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  相似文献   

7.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即为荒漠化,辽宁省西北部荒漠化主要类型为沙质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零星为土地盐渍化,防治措施就是对于北部半干旱风积沙地防治区,实施封沙、育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利用先进技术固定流动沙丘。实行限制放牧、轮牧,局部地区禁牧政策。采取合理的人为恢复措施,如节水灌溉、覆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等技术方法以使天然植被逐渐恢复;南部冲积平原防治区以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科学确定农、林、牧各业比例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它的发展现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陆地,给全球环境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以至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并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及荒漠化继续扩张,是全球性的灾难,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严重危害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新世纪世界各国对于防止土地荒漠化工程都十分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据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植树造林和种草作为恢复植被的主要途径,也是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在种植中受到干旱地区地表土层浇水困难的影响而效果不佳。为了解决干旱地区存在的这一现象,人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引进新材料,黏土引水体材料作为一种新的化学结构材料在干旱造林工作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应用。该材料的应用对于提升干旱地区表层地下水水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保障了苗木的成活率。本文就层柱粘土引水体材料概念分析,利用土层下潮湿的土层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将水分有效的提升到植物根部,以保障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2.
巩倩  吴建国  王立 《科技通报》2022,(5):98-106
准确识别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对科学防治荒漠化有重要意义。以125篇公开发表的涉及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文献为样本,在SPSS软件中以卡方统计检验和Cramer’s V系数法,分析了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的相关性。我国荒漠化大多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主导引起,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在125篇文献中,荒漠化成因是由气候变化及变率所主导的文献占24.0%、由人类活动主导的文献占37.6%、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的文献占38.4%。分析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中,以描述性分析法、小尺度和41~50 a和1~10 a时段长度为主;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间存在显著的中度关联性(P<0.05)。评估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影响,需要考虑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段长度对荒漠化成因结论的影响。未来需要发展研究方法、多时空尺度开展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安凤生  孙培福  彭志成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152+231-152,231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两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任亚宁 《科协论坛》2007,(4):408-409
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由来已久,已经严重制约、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本文在分析荒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当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法律资源及提出完善相关法律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是影响全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首,也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灾难之一。其发生发展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其影响之大。每年各国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治理,但治理速度却远不如荒漠化恶化的速度。要有效的治理荒漠化,使其发挥治理的长期效益,就要对其进行可持续治理。生态修复以其投资小、治理面积大、收效快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对生态修复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原理和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实现荒漠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里共和国是受干旱与沙漠化威胁最严重的萨赫勒国家之一,防治沙漠化是其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马里又是第一批制定国家级沙漠化防治计划的国家之一,并签署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公约”,承担起参与全球荒漠化防治的义务。1987年,马里政府制定了“防治荒漠化和沙漠前移”的“马里绿色屏障计划”。1988年,应联合国开发署和马里政府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派专家赴马里,与该国专家一起,对马里“绿色屏障”规划可行性进行了考察和论证。1995年11月,国务院副总…  相似文献   

17.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11,33(11):2041-2046
在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条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加速了荒漠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得非常严重。自1976年以来,通过生态退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放牧为圈养,增加灌溉、化肥等农业投入等,抑制了荒漠化,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恢复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半干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在人口超过农业所能够支撑的能力时,必须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谋生,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才可能实现生态退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伊金霍洛旗正是因为由煤炭开采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行生态退耕,才得以恢复与重建稳定的可以抵御荒漠化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土地承载更多人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保证该区以林草覆盖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防止荒漠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地区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干旱、半旱地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单纯依靠传统方式和技术,已被实践证明是和持续发展背道而弛的。目前正面临着谋求新思维的抉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产业”(Deserticulture)概念。实现沙产业必须是利用全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利用系统工程综合开发产品和产后加工;建立适合市物机制的有效管理体系。创建“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产值的沙产业”,“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钱学森期望沙产业以及其它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的建成将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64-64,299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旨在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草原的严重退化,近年来启动了生态恢复工程。鄂尔多斯市大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西北、华北地区主要沙源地,被国家列为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全国近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4]。笔者在1990年、2000年和2012年3期的遥感影像的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动态数据,监测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工程效益。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在工程实施后表现出局部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