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荧屏、各类报刊上, 经常看到记者就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进行采访时, 这样为受访者“介绍”: 对于各级官员, 哪怕是一个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 都在其前面注明头衔, “××书记如是说”、“××主任如是说”, 而对于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普通村民, 除非是文中的“主角”、“典型”,一般就用“一市民”、“一村民”来表示了。如果是批评报道, 我们还可以理解, 毕竟是为了保护被采访者, 避免其“抛头露面”带来麻烦。但在一些正面报道中, 哪怕荧屏上一个市民在谈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 下面仍不出现被采访者的姓名,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张三就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成为人们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一大顽症。许多会议新闻的写法一般是这样的:××会议于××日在××举行。××在会议上讲了话,××强调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参加会议的还有……这种新闻的表现方式的确让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可以说,这种新闻也迫切需要挤水分。正因为如此,《挤“水分”》这篇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特写,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们试从三个层面作出分析: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挤“水分”》是对数字出干部、数字出政绩腐败现象的深刻而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一些报刊上,在一些电台、电视台的口播中,错词病句屡见不鲜,而一些人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却见错不怪,继续袭用这些错词病句,使其泛而滥之,造成了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状。如“××是最××的××之一”这个病句,如今已被广泛使用。中央电视台转播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在各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介绍说:“××是××地区最早加入奥运会的国家之一”。前不久,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5.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6.
报风与文风     
某青年招聘为乡通讯员后,一连发表了两篇响文:《记×××书记二三事》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技术书记》,一时成了该乡美谈的笔杆子。乡党委书记热情支持他的工作,并派他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某报社送了土特产,联系感情。紧接着报社又给该乡发了专版.这位青年借此“东风”,又连发多篇消息。如《这里的西瓜盼客来》、《南杉喜落××乡》等子虚乌有的文章。且不说某报编辑部的作风如何,听听该乡群众如何说:“时下的报纸很会扯谎,针尖个事  相似文献   

7.
积本人在报社工作多年之经验,总结出会议报道的“模糊公式”,供借鉴、参考。会议新闻=“×月×日,××××(单位)在××××(地方)举行××××会议(标题)。  相似文献   

8.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10.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的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比较差,例如去采访有关会议和有领导在场的活动,往往把眼睛只盯在领导身上,把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当成新闻,采访回来后,立马写出一篇“××肯定”“××指出”“××强调”“××要求”的稿子,一交了事。其实,这样的采访,没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别上级领导的“名位心理”。新闻媒介要报道会议,要看会议质量及其新闻价值。但是有少数领导同志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银屏上有影”。有位县领导,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插话,县广播电台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有一次,县广播电台只在新闻最后提了一句“×××也在会上讲了话”,就很不高兴。第二天一上班,便把宣传部长、广播电视局长、电台台长找去,追查原因。有这种心理的领导同志,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会议目的、社会效益、群众心理、群众利益出发,支持和理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3.
时下,领导干部同“大款”交朋友的事相当普遍。 一日在某宾馆,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款”一手握着大哥大,一手拍着腰里鼓鼓的钱包(漂亮的“小蜜”依在他的身旁)对我许愿:“×书记、××长同我很熟,我们‘称哥儿们的’,家里我可以随便出入,有事只管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15.
1989年6月15日,江苏省金湖县户粮办前来江苏省宝应县档案馆核对一份户粮材料,县档案馆发现材料来源及档案馆证明章均系伪造。经查,朱××,女,系金湖县××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县改协委员,其丈夫王××系金湖县××乡卫生院医生。他们为了达到朱××及其子女共5人户口“农转非”的目的,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相似文献   

16.
亮相与录像     
某城电视台,每周有三次自办节目。这个小城的市委书记,几乎每次都在千家万户的屏幕上亮相,于是自然就成了这个小城的电视明星。书记录相,无可非议。但每会必录,就有点“那个”。观众看多了,也有点“那个”。为了减少“那个”,电视台应少录会议场面,少录书记的形象,多报道些基层领导、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的事迹,处理好亮相与录像的关  相似文献   

17.
尽管近几年城市电视台自办新闻节目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中央台、省台各类新闻栏目的挤压和同一城市有线、无线的相互竞争,各城市台都有一种沉甸甸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于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各城市的新闻节目都在不断改版。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改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真正找到适应自己生存发展之路还相差甚远。大部分的改版只是在原有的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上作修修补补,进行“小炉匠”式的调整,或是一味地跟随、模仿大台的套路, 中央电视台推出《焦点访谈》,各台也办什么《××视点》、《××观察》、《××聚焦》,不惜代价地与中央台“拼”、“抢”黄金时段。栏目创办初期,靠一时的新鲜、短期的努力, 博得观众的喝彩;但时间长了,限于各种条件,节目很难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形成常态。  相似文献   

18.
反映科技成果的新闻,由于往往局限在过细的行业分工中和过专的知识范围内,它离开了专业刊物,发表在社会性报纸上,可读性就已经受到了障碍,因此它的标题,尤其是消息的标题,应该在锤炼上更讲究一些,而不要走上“××研制成功”“××投入使用”“××通过鉴定”这样公式化的道路. 为了将这类“定型标题”的冷漠面孔,变为对  相似文献   

19.
经常在一些非档案专业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珍贵档案在××档案馆被发现”,偶尔类似的新闻在档案专业刊物上也会“露一下脸”。读罢,总感觉是叫人搔了一下脚心——乐的不是地方。想来,  相似文献   

20.
通杨 《新闻界》2003,(5):48-48
7月10日,南方一家报纸披露,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买官卖官,疯狂敛财2385万元,涉及领导干部260多人,属举国罕见:某局副局长A奉献100万元;某县级市市委副书记B进贡50万元;某县县长C送上30万元……同月底,另一家媒体报道,昨天下雨歇工,安徽籍民工×××、××、×××、×××4人(恕笔者实在不忍心再点他们的名),在本市怡园建筑工地聚众赌博,被市公安机关当场抓获,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似乎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但对照起来看,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一大串贪官“神龙见首不见尾”,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