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可是悬坠钓组不同了,浮标不是漂浮,而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可以让钩沉底,也可以不沉底。过去是“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钩”(引文据《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是浮标上升、颠簸、上蹿下跳都可能是鱼已上钩,而且下沉有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浮标提升了鱼漂功能,把原来隐蔽的、不明朗的信号放大了,量化了。四、浮标造型与工作方式与简单立漂相比,由标身、标脚和标尖三部分组成的现代浮标,最大的变化是标身上方  相似文献   

2.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3.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 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一、从立漂到浮标鱼漂古已有之。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饵。浮就是鱼漂,但用“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无法解释钓鱼的技术演变,更不能说明鱼接近和触及钓饵时的状态,而这些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5):25-25
浮标是由标身、标脚和标尖三部分组成的。过去,我们将拴在线上的羽毛以及其它用于观察和反应鱼讯的物件称为鱼漂,或称浮漂,是因为还没有像现在那样重视到用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和二力平衡来认识它。因此,用鱼漂来解释浮标就显得非常生硬,尤其是作为标记而需要及时调整的的标尖,更是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04,(17):28-29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  相似文献   

7.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8.
管察 《钓鱼》2009,(23):12-13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4,(20):23-23
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可是悬坠钓组不同了,浮标不是漂浮,而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可以让钩沉底,也可以不沉底。过去是“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钩”(引文据《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是浮标上升、颠簸、上蹿下跳都可能是鱼已上钩,而且下沉有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浮标提升了鱼漂功能,把原来隐蔽的、不明朗的信号放大了,量化了。  相似文献   

10.
《钓鱼》2007,(7)
影响钓组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包括鱼漂本身的大小形状、钩饵触底状况、子线粗硬对钩组所生的支撑、母线重量软硬粗细对鱼漂的牵制、鱼就饵时力量方  相似文献   

11.
严实 《钓鱼》2014,(1):24-25
浮标是“台钓”后才被钓鱼人接受的,之前用芦苇竿,鹅毛杆制作的没有标尾的立漂都是二力失衡——坠、钩、饵重量大于或小于浮漂的上浮力。坠、钩、饵沉底,“沉”大于“浮”,立漂躺着或斜立着主钓下层鱼;坠、钩、饵悬于半水,“沉”小于“浮”,立漂直立主钓上中层生活的草鱼、鳊鱼、鲐鱼。浮标出现后南于浮力集中在标身,不管一浮(标身)两沉(实芯标脚和实芯标尾)还是两浮(指标身和空芯标尾)一沉(标脚),都是无饵调4目,加饵钓2目。  相似文献   

12.
严实 《钓鱼》2010,(8):14-15
3、灵与钝 全靠调 灵,灵敏,反应快;钝,迟钝,反应慢。灵和钝是相对的。对钓组而言,坠钩沉底、脑线平底,鱼必须花大力气才能牵动铅坠,否则鱼漂没有反应,是钝:坠钩饵离底或虚触底,是灵,鱼聚窝引起水压变化,擦线,吸饵,浮标都会有反应。对浮标来说它有两种理解:一是调灵和调钝。调标时钩上无饵,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称为灵,理由是残剩浮力大,承载饵重的变化能力强;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少称为钝,因为残剩浮力小,只能承担有限的饵重,饵重一点就沉得看不见标尖了。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15.
管察 《钓鱼》2009,(5):16-17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16.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  相似文献   

17.
郑巍 《钓鱼》2003,(18)
刚接触悬坠钓组的时候,我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两钩搓饵,鱼不咬钩,钓饵到时间化了就是打窝。有鱼咬钩,提竿一个钩勾住了鱼,另一颗饵抖散了也是打窝,这样边钓边诱,鱼是钓不绝的。可是一到夏天情况就变了,本来钓得还可以,9点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鱼越来越少,窝子里鱼星依旧,但两饵到底后鱼的吃口变得非常微弱,漂尖上只有半目动作,即使改成拉饵也不会有大的改观。但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鱼漂站直,两饵重量刚刚对鱼漂产生作用时会出现停顿;二是漂尖下行到调目与钓目之间,鱼漂有一个明显的下挫动作。如果这两个动作抓不住,鱼漂继续下行,信号就没…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英忱 《垂钓》2002,2(10):21-22
这里所说的“轻坠”与“重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坠的重量。一般来说,标又粗又大,与之相匹配的铅坠就重;标又细又小,与之相匹配的铅坠就轻。二是指铅坠的重量与浮标浮力相比而言。采用浮标与水面齐平,或浮标露水面一目、两目,甚至六目,铅坠的重量就远远轻于浮标的浮力。垂钓的灵敏度固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范宁 《钓鱼》2004,(17)
鱼漂,各地称呼不同。古代称浮;现代称浮子、鱼漂、钓眼等。它是钓者根据其反应了解水下鱼情、水情的标志,故有的钓者将其称之为“钓鱼人的眼睛”。《体育大词典》、《钓鱼词典》将鱼漂分为二大类:一为散子漂;二为单子漂。散子漂为多颗粒状的浮力强的物体组成;单子漂为一根长或圆、扁的浮力强的物体组成。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多少不同,是适应于海钓、流水钓、深水钓、浅水钓以及钓鱼方法中的点钓、拖钓、浮钓、悬坠钓、旋钓等而制作的。本章就常用的鱼漂,尤其是当前风靡一时的单子大鱼漂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