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时间词 上”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法和现象。基于有限语料,本文从基本类型、来源及其发展、句法、表义及语用功能等诸方面对“时间词 上”结构进行一些探讨,并从语法、语用、认知等角度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把字句”中“把”的介引成分不是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的,它原本就在“把”后,介词“把”的介引成分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在语法研究中作具体分析时,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分析,“把”的介引成分一般来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己知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的使用除了要符合句法形式要求外,还受到一定的语用条件限制。表现事物的非正常状态、表现事物的新变化状态、表现主体的主动追求性是“把”字句常见的三种语用限制条件。前两种是对“把”字句中行为对象在动作行为影响下所出现状态、结果的范围限制,第三种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类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它们都是“把”字句在使用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VO式动词 N"结构的产生具有语用上的合理性以及句法上的合法性,它有结构简洁、表达有力、信息突出、印象深刻、节奏明快、悦耳顺口的特点,符合语用需要,符合汉语的韵律句法,也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9.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10.
句法上,“上去”可用作一般动词,但更多的是用作补语;位于其前的动词有的具有[趋上]语义特征,这是“上去”的典型用法。语义上,“上去”的典型特征是表示客体在空间领域由较低处向较高处某一目标位移,这一语义特点可以分解为[趋上]、[空间]、[位移]和[到达]。其他用法都是对典型用法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三维语法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V,多少,(就)V,多少……”句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多少”在该格式中可以做定语和宾语,并且前后两个“多少”有同指和不同指两种情况。在语义层面上,分析了进入该格式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语义性质以及动词的配价问题等。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也能进入该格式的原因,并且提出“多少”的表达功能也有两种:任指和虚指。  相似文献   

14.
“给力”作为流行语,使用频率颇高,且用法较为灵活。考察“给力”一词的句法功能可以发现,“给力”主要做谓语,并具备典型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认知角度看,四种“给力构式”都是在同一认知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多样化的“给力构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给力”的高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5.
表示重复意义的单音节副词“再、又、还、也”在日常会话中经常使用,但是这四个词的用法不是都相同的.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17.
语序分为句法语序、语义语序和语用语序。现代汉语的基本句法语序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即SVO,不存在所谓的宾语提前的OSV或SOV的语序。现代汉语旬式多样化,即同一种意思可以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的语言现象是在语用因素的驱动下产生的,对一个句子进行分析时不但要进行句法分析,还要进行语用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论元结构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对SVO语序进行比较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V不下”与“V不了”虽然都属于可能补语类型,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交叉的地方。通过研究发现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对等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