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金三彩狮枕(图1),长40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虎身俯卧,微向右侧弯,枕面略凹,二目圆睁。狮子闭口,只露出两侧獠牙,目光凶狠前视,似随时准备扑向猎物。金绿釉云头如意纹枕(图2),长31厘米,宽20厘米,高7厘米。通体施低温绿釉,底部带有墨书题记,初步辨识为"承安二年(1197年)四月十五日,置到琉璃枕子一个,如有人打了"等。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11)
正歙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绿釉刻蕉叶纹八方形枕,1984年6月曾被一位专家认定为磁州窑产品,而一直按照磁州窑窑口收藏。根据其他馆藏同类藏品排比,结合文献、考古资料,笔者认为该枕窑口应该是吉州窑。该枕长33.7厘米,宽15.8厘米,高11.2厘米,呈立体八边形。瓷枕除底面之外均施绿釉,釉色不十分均匀,枕右部釉色泛黄。器底不施釉,可见胎体为米黄色。枕呈前高后低状,两端微微上翘,以利于头枕。  相似文献   

3.
盂耀虎 《收藏》2010,(8):60-61
陶瓷虎枕是流行于金代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从考古出土地区看,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以当时女真人统治的北方地区及其边缘区域为主。在陶瓷艺术发达的金代,虎枕可称得上是一朵绽放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中鼎信)器物特征:此件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色分五种,以黑釉做底,酱釉做装饰底,主题图案施黄、绿釉,用白釉镶边。构图非常讲究,以花叶为背景、边饰,山石做近景,线条道劲有力,衬托出虎的肥壮雄浑。此物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较高。尺寸:高9厘米长29.5厘米温馨提示:虎纹瓷枕一般较为罕见,寓意吉祥。售价:4.5万元  相似文献   

5.
金鑫 《收藏》2011,(3):97-97
1956年,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发掘了一座元代合葬墓,墓主为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其中出土的一件虎钮玉押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此押高2.7厘米,边宽3.5厘米,印面为正方形,画押突起,剔地阳文,十分简洁,画押字边与印体呈直角状(图1、2)。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蚌埠市博物馆所藏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虎钮银印(图1),为清代官印,始造于同治三年(1864年),为国家一级文物。材质为银质,长与宽同为10.8厘米,高为9.1厘米,总体呈正方形。钮作虎蹲状,虎身刻有花纹,虎头有一"王"字。印面系用满汉文字阳文并刻,汉文为篆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印背虎钮两侧亦用满汉文阴刻,汉文为楷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礼部造"。印左侧边款汉文阴刻"同  相似文献   

7.
何伯阳 《收藏》2010,(10):62-63
宋金时代瓷枕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南北方各窑口产品各有千秋,最具特色的产品要数磁州窑。金代流行枕式中较有特色者为虎形枕,由于受北方雄健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影响,各种生动威猛、粗犷凝练的虎形枕构成了金代磁州窑产品的特色之一。下面介绍本人收藏的几方虎枕。  相似文献   

8.
马小青 《收藏》2007,(8):57-58
磁县是磁州窑的故乡、磁州窑中心窑场观台窑所在地。磁县的磁州窑博物馆收藏有一方白地黑花历史故事长方枕,长38.5厘米,宽17.7厘米,高14.5厘米。枕前墙菱花形开光内绘墨竹,后墙开光内绘折枝牡丹,两侧绘牡丹花头。枕底面印有上荷叶覆盖、下荷花承托的竖式“古相张家造”窑戳。枕面菱花形开光内绘画历史故事,内容为一行人马过桥,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淅川县南50公里丹江口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发掘了一批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现选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神兽2件。图1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图2通高48厘米,长46厘米,宽24.6厘米。两件神兽大小、造型基本相同,纹饰相同。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龙  相似文献   

10.
王勇刚 《收藏》2010,(10):63-63
民间收藏的这件三彩折枝海棠纹陶枕为六角箱形。枕长29厘米,宽11.5厘米,厚8.5厘米。泥质红陶,胎色浅红,陶质坚硬,外施较厚的粉白色化妆土。枕面呈六角梯形,前部微下凹,四周稍高。枕面开光亦为六边梯形,施墨绿色釉,开光内压印折枝海棠花叶纹,整个图案色彩清丽,纹饰写实。海棠花叶两侧各有一白色云纹装饰。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安徽省文物总店在合肥市肥东县征集收购了一件宋代瓷枕,经鉴定属于宋代吉州窑生产的瓷枕。此枕为长方形,束腰,长28.6厘米,宽11厘米,瓷枕胎为米黄色,质较坚致。枕面施白釉褐彩彩绘,枕的六面均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水波纹,前后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卷草纹,两端面为白地褐色彩绘花卉,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8)
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M198出土玉虎一件,长16.4厘米,高4.9厘米。虎为圆雕,四腿卷曲爬卧,头部下垂,咧口竖耳,后尾上卷,身上刻划花纹。该虎造型生动,姿态逼真,刀法纯熟。最妙的是选料恰到好处,虎的耳、颈、背为黑色,头、尾、腹、腿为青色,巧妙利用玉料的杂色作俏,色泽组合天衣无缝,增加了虎的真实感。寥寥数刀,刻画出老虎张口欲  相似文献   

13.
冰寒 《精武》2007,(4):42-42
一、仿虎摇头摆尾。模仿老虎摇头摆尾的动作。在距离桌前50至80厘米处站立,两脚并拢,弯腰,两手撑扶桌沿,略呈虎踞状,聚精会神,头部昂起转动,左旋16周,右旋16周。初练时宜缓转,旋完即深呼吸,然后张口吐气做虎吼3下。做完摇头后,即可左右晃动臀部,左晃一次,右晃一次,共32次,老年人可减少幅度,一般应尽量摆动。此法尤适合久坐不动的人练习.可使人肢体灵活、腰腹有力、气血通畅。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虎的图案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也比比皆是。例如,兵营里调兵的信物称虎符,在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也经常将虎作为主要题材,中国的地名、人名里“虎”字更是随处可见,就连孩子们穿戴和玩耍的也都是虎头帽、虎头鞋、虎形枕、虎玩具等。  相似文献   

15.
名家赏玉     
此件玉猪,形体修长,作卧伏状,鼻端上翘,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器受沁,采用“汉八刀”琢法,寥寥数刀,即形神兼备。,.r·红山文化玉鸽·高5.8厘米玛瑙,造型精致。包浆明显,温润亮泽。·汉玉蝉·长3,8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玉质不明,黄褐色沁。在背脊、翼缘部用细线雕出边线,翼上刻翼脉。此蝉雕琢工细,写实。长14厘米玉呈青白色,有结,虎呈卧伏状,虎面部呈黑色,圆目,身以双勾钩线饰斑纹,圆雕,雕琢细腻,虎臀部沁色。一月‘曰........一长14.8厘米青玉,玉受沁,用坚硬的玉石片形琴具,以手工推琢刻划而成的阳线,雕琢出三条…  相似文献   

16.
趣钓爬地虎     
王建生 《垂钓》2001,(9):54-54
你知道爬地虎吗?爬地虎又叫老头鱼,体长不超过10厘米.贪吃好斗,有筑巢护饵之习性.大江南北均有其踪迹。爬地虎分布虽广,但相应钓法却不多见。现介绍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垂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卫国  宋康年 《收藏》2012,(7):79-81
1984年秋,安徽望江县城郊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组汉白玉石雕陪葬品,计有兽形石雕5件,石山一件,石笔架两件。特别是其中的石兽,形态各异,颇为动人。石狮为一大二小,大的通高5.5厘米,长9厘米。呈匍匐状,昂首张望,两眼如炬,正视前方(图1)。两个小的通高4厘米,长5厘米。呈蜷伏状,头向一左一右,相对而视(图2)。2.石狗一对,大小相等,形制相同。通高5.5厘米,长9厘米。呈歇息状,憨态可掬(图3)。3.石山一件,呈米黄色,通高6.5厘米,长22厘  相似文献   

18.
方其 《收藏界》2012,(10):28-31
在中国,龙文化大行其道。其实还有一种文化与之相伴而行,这就是虎文化,所谓"虎踞龙蟠,卧虎藏龙,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早已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相对来说,虎文化与民间百姓的联系更为广泛而密切。比如:在陕西关中农村,小孩子过满月时送花老虎,长大些睡老虎枕,戴虎头帽,  相似文献   

19.
赵伯祥 《收藏》2006,(1):96-96
“吟香外史雪琴家藏”墨是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用墨(图1),长13厘米,宽3厘米,厚2厘米,由上海老周虎臣锦云氏制。  相似文献   

20.
任义玲 《收藏界》2013,(3):102-104
河南南阳博物馆收藏一方长方形砚,长25.5厘米,宽15.2厘米,高4.8厘米,中下部开长方形砚堂。砚堂平坦,四周墨迹斑驳,围绕观堂四周有宽1.5厘米,深约O.6厘米的水池。在砚的上部有下玄月形的小墨池,墨池上有一椭圆形的“观眼”,墨池左右两边各浮雕一只长尾动物,其头部向下、长尾上翘呈相交状,头部巳残缺。在墨池下又琢一顾首回盼状的相同的动物(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