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3.
我曾到报社和电台学习,常见编辑摇首叹息:“唉!有些通讯员的字写得太草了,看不清、猜不透那龙飞凤舞的‘天书’,真没办法!”去年底,我到一家电台编辑部学习编稿。在处理来稿中,有位部队的作者寄来一则消息,大意是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在成都军区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夺得第一名的事。从稿件的内容看,值得编发。可是,字写得潦潦草草,仔细猜测,没眉目,又拿着稿件在整个编辑部巡回请救。编辑们都只是摇头.无奈,虽然浪费了这么多精力,也只好忍痛割爱。作为党报的一名通讯员,我特别注重把字写得让编辑老师看得清楚。据了解,编辑对通讯员的印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讯员的稿件质量;其二,就是通讯员写字的认真程度。有一次,  相似文献   

4.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6.
学步一得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农民,有写稿的愿望和热情,但一篇篇稿件常如泥牛入海。我想,象我这样何只一个?希望贵刊多介绍些浅显易懂的写稿经验和采访知识。淇县北阳乡黄堆村斐海洋编辑同志: 我们乡里许多领导同志都想写稿。他们深知提高通讯员采写水平的重要性,他们理解农村新闻爱好者渴求学习的急切心情,所以给每位通讯员订一份《新闻爱好者》杂志。目前,农村有许多新闻爱好者新苗苗,但不知怎样把稿写好,所以都希望从  相似文献   

7.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8.
我学习新闻写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刻苦学习。1990年8月,我由中学教师改行到县委宣传部。到宣传部工作的,人家都认为是能说会写。其实开始我并不会说,也不会写。当时我心里很矛盾:不写,丢了自己的面子;写,说实在话,新闻稿子从未写过,不知从何下笔。咋办?思来想去,还是下定决心;不懂不会就得学。于是,我开始注意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从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中心,学习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重视阅读自己的上报稿件。凡是自己稿件被报刊采用,都要认真阅读,并与原稿对照,看哪一处是编辑增补的,哪一部分是编辑删掉的,哪一部分是编辑修改的,研究编辑这样处理的道理,以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9.
投稿琐谈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被采用,越快越好。为此,有些写稿人三番五次打电话或亲自到编辑部催问稿子的处理情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编辑对自己稿件的特别“关注”。其实,他们的想法错了、做法也欠妥当。一般来说,编辑是只认稿件不认人的。因为他要对自己所编的版面或专栏负责,对读者负责。如果他看不中你的稿件,你跑编辑部的次数再多也无用。作为编辑,最怕别人拿着稿件要他当面处理或征求“意见”。当面处理,对那些高水平的文章倒没什么,而对一些低质量的稿件,他们也是不愿当面泼冷水的。至于提意见,临时仓促浏览一遍,哪能提出切实的意见?因此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编辑部经常叫我们少写一般化的稿件,多写有影响的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明白的,为什么还是写了许多一般化的稿件呢?这与我的认识能力有关。凭心而论,我采写的稿件,一般掌握两条:一是有重大意义的,二是趣味性的。不少稿件我明明是瞄准显著位置写的,但用出来时却是简讯。这表明我的认识水平与报纸的要求差距还较大,只有缩短这个“差距”,才能减少许多无效劳动。如何缩短  相似文献   

13.
积累素材适时而发有些通讯员手头上有什么线索、素材,立刻写成稿件抛出去,总想以数量取胜,但事与愿违,碰上运气的机会总是很少。这是因为新闻单位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宣传重点,新闻单位目前不需要的稿件,你投得再多写得再好也是白搭。如果你写的是报社急需的稿件,你写得一般化编辑都会精心修改发排。要想提高命中率,不必把手头的材料都抛出去,要善于积累素材和新闻线索,看准时机发稿。  相似文献   

14.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15.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6.
本刊每期都要介绍两三个通过勤奋写作取得突出成绩的通讯员。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过“写稿数十上百成效甚微”的艰难起步阶段。究其原因,除写作技巧存在问题外,最主要的是不会了解“编辑意图”,见什么写什么,以至像刀耕火种一样,“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箩”。因此,通讯员要提高稿件命中率,必须要学会了解“编辑意图”,以避免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如何了解“编辑意图”呢?通过编辑部印发的报道提示、宣传思想了解,或利用进京出差,顺便到编辑部聊聊,也可通过电话、信件询问等,都是了解“编辑意图”的好途径。但实际上,上述三点…  相似文献   

17.
要让新闻“实”起来,深入现场最重要。而现在的“现场报道”也的确越来越多了。但我在想:写了现场,写了具体事, 稿件就实吗?恐怕还不是。怎样认识现场报道的“实”,我还是从几篇稿件的采写说起……大实若虚,扎实的“稿  相似文献   

18.
要写好退修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 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确切的解释,对欠缺的内容也没有加以充实和补充,甚至有时退修的稿件竟没有回音。对这种情况,编辑是十分恼火的,因为稿件的流失使有关人员花费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在编辑,原因是退修信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怎样做,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许多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在讲课时,都特别强调通讯员要有强烈的版面意识,我认为这的确是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因此,在给报社编辑部投稿件,一定要先认真研究一下这张报纸,分析一下各个版面。最起码应该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报纸,如:晚报、党报、产业报、企业报、专业报,等等。另一方面,每一种类的报纸都有自己的办报方针和侧重点以及版面风格。你还要知道,某种报纸它有哪些常设栏目,最喜欢上哪方面的稿件?自己要投的这篇稿件这张版是否已发表过同类型同内容的等等。如果你对这张报纸根本…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