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青少年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其一,它是学校最重要、最根本、最有影响、最持久的信仰与追求。其二,它是学校每个成员共同的追求与信仰。我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人从愚昧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却又对现实的伦理道德提出质疑,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孤独。这种迷茫与孤独的产生实质上是由于传统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人们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无所适从。要消除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人类的共同信仰——一种共通的文化信仰,和加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以共同信仰为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信仰,进行共同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完美整合。  相似文献   

5.
近代欧洲“社会契约论”主要是政治法律学说。从更深层次看,也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即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它以分立的抽象的人为本,以个体的人为红线贯穿始终,涉猎社会的本质、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变化的动因。这种人本主义历史观至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文献资料的数据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大学生信仰迷失、信仰功利化倾向严重和信仰庸俗化。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社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二是高校要巩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三是大学生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又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在为信仰教育注入动力的同时,也增强其面对挑战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在目标层面上还是在内容层面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信仰作为价值观,存在两对矛盾:终极性(超越性)与现实性,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并不消解信仰,相反二者还会交合,产生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科学信仰,我们应用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市场经济、价值观易受冲击、道德缺失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精神信仰在思想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强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把握网络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是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迷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信仰心理与信仰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学琴 《教育探索》2005,(1):107-108
要摆脱目前学校信仰教育的困境,了解信仰的心理成分及结构,进行信仰引导是关键。信仰是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感、认知、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仰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化解信仰教育的矛盾,需要实现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11月 16日《人民日报》第 11版 ,刊发了署名张理海的一则报道 :《信念、信仰、理想的本质及其关系》。该文说 ,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清华大学哲学系等 2 2个单位发起并在西安举行了“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普遍认为 ,“信念、信仰、理想是超越现实、对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追求 ,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句话最简括的意思是 :信念、信仰、理想是自我意识。笔者认为 ,“信念、信仰、理想”与“自我意识”,在逻辑上没有种属关系。一、在社会意识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思潮激烈碰撞,大学生信仰教育式微局面正成为事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为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期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生意义的终极保证,以及社会力量整合和凝聚的精神力量,在于坚定的信仰。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仰总是反映出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信仰的危机,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失落的表现。信仰建设,不能仅局限在思想道德领域;根本持久的措施,是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北京师大孟庆茂教授编制的价值观研究量表,对北京高校文科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价值观倾向相对强弱的顺序是:社会、信仰、科学、审美、实用、政治;维族大学生价值观倾向相对强弱的顺序为:社会、科学、实用、政治、审美、信仰.在政治、实用、信仰三种价值观倾向上存在着显著的民族差异。另外,维族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变化比汉族学生明显。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信仰面临着崇高信仰淡化、传统美德缺失、利己主义张扬等危机,国民信仰建构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国民信仰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在加强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的同时通过制度实践体现国民信仰的根本目标及包容性特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表明,其主流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但在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情况下,也存在把握不够全面,部分学生缺乏信仰,出现了信仰真空与信仰多元化并存的趋势等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建构路径是:师资建设是认知教育的重要保障;整合资源是认知教育的必然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是认知教育的基本遵循;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认知教育的必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价值观认知教育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教育信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的价值观层面,即对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所抱有的信服与尊重;二是教育的方法论层面,即对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最有效果所抱有的信服与尊重.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