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所谓公开课,即指在公众的场合,一人执教,让听课的教师“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之目的的课。常见的公开课类型大致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竞赛课”等几种。“竞赛课”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因种种原因公开课出现了不少病症,失去了“可看、可学、可用”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引发了我们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心理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都会经历一个“磨课”的过程。“磨课”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琢磨及改进。通过回顾两节心理公开课的磨课历程提出反思:上好一节心理课,应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汲取整合及创新;心理课的“磨课”应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辅导理念的实现,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活动设计,关注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提到公开课,便千夫所指,“演戏”、“作秀”诸如此类的词汇竟成了公开课的代名词。尽管如此,从全国到地方,每个层次的竞赛课、观摩课、研究课依然如火如荼。只要哪个地方有公开教学,教师们就会不远千里,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笔作为一名从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很想替公开课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语教师,怎么才能上好每一节英语课呢?一节英语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出针对不同课型要采用不同的好课标准,“因课制宜,因生制宜”,才能上出具有实效的好课。下面笔者结合“被动语态复习”公开课实例,谈谈对语法复习课好课标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骨干教师培训班汇报课”“、教坛新秀展示课”“、新课程培训示范课”“、名教师培养对象送教下乡观摩课”等等,这些年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还真不少。听多了公开课忽然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公开课的内容似曾相识。初中语文公开课,总是离不开莫怀戚的《散步》、冯骥才的《珍珠鸟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手段不断涌现,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纵观不少“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但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便发现,在貌似丰富多彩的美丽外表下,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音乐课堂中“音乐”在哪里?学生学到“音乐”了吗?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优质课、展示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越来越多。然而,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如何在“常态课”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常态课”教学也能产生与“公开课”一样好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去耕种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10.
余珊庆 《教师》2008,(13):58-59
接到任务,本期要上一节公开课,心中满是欢喜,同时也忧心忡忡。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可以得到很大锻炼;但是,我能成功拿下这节课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接到本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心中满是欢喜,同时也忧心忡忡。作为一个长期教数学的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可以得到很大锻炼。但是,我能成功拿下这节课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2.
口语交际是什么?口语交际课有哪些特征?口语交际课该怎么上?这是笔者近年来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在指导一堂口语交际公开课的过程中,内容选的是人教版的《我是“小小推销员”》这一课。该教师同一话题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上了三次。本文以这三次磨课经历为例,浅谈口语交际课堂的架构。一、实效不同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这种崭新的网络教育资源应用的观摩,并尝试将一次公开课改写成微课,还就如何做好微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来,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说课,都强调要使用多媒体课件。那是不是一堂好课就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5.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6.
上午第二节课,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全体语文教师在三(5)班听语文研讨课。上课铃声已经结束,还有几位匆忙赶来。其中一位悄悄问旁边的听课者:“这节课上的什么内容啊?”“呵呵,我也是刚来,还不太清楚。”显然他们对于今天的研讨课都是匆匆忙忙无备而来的。这种不做任何准备、糊里糊涂听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17.
鲁杨 《中学教育》2005,(12):15-15
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结束语——“谢谢同学们配合”。笔在目前参加某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时,又一次反复听到这样的结束语(竟有三分之一之多的选手使用了这种结束语)。也许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句客套话习惯语口头禅罢了。其实不然。配合谁?当然是配合老师。配合什么?当然是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学任务完成了,表演出彩了,课上成功了,老师获奖了,所以要“谢谢同学们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完不成,课上的不成功,还会听到这一声“谢谢同学们配合”吗?  相似文献   

18.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说:“棒极了!”“真是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一节课中,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学生需要这些赞扬声吗?答案勿庸置疑,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犹如阵阵春风拂面,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然而,当我们的课堂上充满着这些廉价的赞语时,那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熊丙奇 《教育》2011,(1):17-1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时发现,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