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影响与制约,从现代文化学的观点看,中国古典哲学不仅为武术文化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间接地决定了武术练功方法、动作、造型和套路的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只有认识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才能从根本上去把握它的文化特征,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华武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2.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通过它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的主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品类绚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阳刚之盛,又有阴柔之美等赞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不但能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春粟  季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200+91-200,91
就1999年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其结论为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课程设置地域性不突出。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的课程的学习。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传承,向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体育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萌芽时期,广大中小学生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新鲜血液,在这个时期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可以积极的孕育和培养我们体育的"新鲜血液",并丰富我国体育项目的内容,展现体育魅力,对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当然成了不二的选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着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集健身、修身和娱乐为一体,符合了大众体育的发展要求和全民健身的战略要求,再者它内容丰富、民族特色强,且受地域限制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将武术纳入中小学体育的课堂,既满足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又促进了我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孟召峰 《内江科技》2009,30(3):22-22
21世纪的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趋向于世界性与民族性,奥林匹克文化是全球化的体育文化现象,武术文化则代表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中国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将是未来武术文化发展的主流倾向。中国武术势必通过交流与融合在在广度和深度上将人类的体育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现代武术的价值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宝山 《内江科技》2007,28(9):50-50,26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奇葩。武术能够历经几千年中国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不被湮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特殊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分析,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喜爱武术,从而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弘扬。  相似文献   

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兵学、美学等理论,是一种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的美学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套路中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智胜 《科教文汇》2010,(33):116-118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广泛,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体坛,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源远渡长,历史悠久,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体系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武术之所以有此殊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套路”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的产生是有着独特的中华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再现,而发展又将使其整体地位的提升,二者使武术套路运动永远闪烁着中华文化的丰采,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以孕育了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与中华武术的两种文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体育运动形式的文化内涵,对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文化学上的探讨。比较可知,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与武术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由于民族差异,决定了各自具体形态和模式,并影响与制约着它们的发展规律。我们要认识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本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移植的原则,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宏良 《金秋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浅谈武术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良 《今日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技法、功法,而且有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本文试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中华武术德与艺的关系问题,旨在弘扬中华武术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使人了解武艺与武德是同时存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针对目前武术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等问题,探索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希望武术课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锅庄舞:西部人文、社会中的体育价值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锅庄舞的历史文化,用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探析锅庄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突出锅庄舞动作形态的律动模式,以及当代锅庄舞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民族聚居区、乃至城市中心大众对它的文化认可,以期为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长期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如:武术、骑马、射箭、太极拳、龙舟竞速、舞龙舞狮、围棋等,其中也有特色鲜明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游戏项目,比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打手毽、布依族的丢花包、布朗族的亚都都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从西方体育文化中吸收营养发展中国自己的新体育文化?专著《传统体育现代性》给出了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以孕育了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与中华武术的两种文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体育运动形式的文化内涵,对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文化学上的探讨。比较可知,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与武术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由于民族差异,决定了各自具体形态和模式,并影响与制约着它们的发展规律。我们要认识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本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移植的原则,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两种异质文化中生长的体育文化形式,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并决定各自具体形态和模式,文化传统是武术健康发展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的价值功能,受到了当今大学生的广泛青睐,:武术的回归大学体育课堂成为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体育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的交融、渗透和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武术课程的发展与提高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陆盛华 《科教文汇》2014,(30):135-13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者未重视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加之高校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本文主要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开展传统套路教学的必要性,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