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养和指导.作为一个农村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导人等,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立足课堂,激发兴趣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首先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经历由观察学徒到职前教师再到新手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干预与转化基于观察学徒期的朴素体验形成的一系列先入之见是教师教育必须直面的难题之一.通过对35名高中新手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关于教师形象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师是'神'"到"教师是'理想化的人'"再到"教师是'真实的人'"的转向;关于教学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到"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再到"教学是师生、生生以及'教—学—研—思'之间的相生相长"的转向;关于学生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学生是自己,学生是'小大人'"到"学生是朋友,学生是'人'"再到"学生是孩子,学生是'老师'"的转向;关于自我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我喜欢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到"我向往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再到"我是谁因而我想成为谁"的转向.基于此,教师教育需要有效利用重要他人、实习实践、研究反思等促动因素,制造认知冲突和心理落差,促使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先入之见的显性化,并对之进行干预与转化,进而使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指导和专业发展成为影响教师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强干预".  相似文献   

4.
<正>如何让教师和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达到高效呢?下面我就此谈谈一些浅见.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  相似文献   

5.
课堂管理是每位新教师最初走上课堂时不可避免要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学的必要行为.新教师要明确对课堂管理的正确认识、初次面对学生时的注意要点及在面对课堂管理难题时的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6.
中学阶段最辛苦的就是初中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又是毕业年级的新开课,教师承担初中化学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万事之难,在于开头.这,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布局,展示化学的魅力与奥秘,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结合自己多年初三化学教学的经历,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上好绪言初三化学的第一课是绪言.绪言,囊括了全书的宗旨和内容.很多教师在讲授绪言的时候,重点篇幅都花在解释"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中.虽然整节课内容很饱满,但是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没有上来..因此,教师在上新开课的绪言要围绕兴趣做文章.教师上绪言时,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课堂教学事件的评议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考能力及其对专业发展的指向。本研究对新老教师课堂教学评议差异进行分析,目的是明辨新教师对优质教学起关键作用的课堂教学事件的看法和理解存在哪些缺陷,从而为教师教育实践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老教师比新教师对于教育事件及课堂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更敏感。研究为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培养教师对课堂教育的氛围和特点的专业敏锐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备课的经验,写出来登在这里,希望能和其他新教师一起探讨研究,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教学精湛的优秀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但面对鲜活的学生群体,还需要一段时期的磨合。要想让学生肯定并接受自己,新教师在课堂上的个性展示是至关重要的。就我个人的体会言,新教师必须在备课上猛下工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和教师们一起观课议课,有很多教师问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好课)是什么样子。我说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秦喆 《教师》2019,(4):68-69
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提升,因此,教研教改就成为培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作者的工作经历,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研教改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延长学制,加强实习、见习,提升新教师的胜任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大趋势。上海已在对新教师进行涵盖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上岗前应知应会培训。此举不仅能够有效应对上海基础教育现场发生的深刻变化,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课堂管理是进行正常教学的保障,也是新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效课堂管理是新教师成长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之一。本文试图分析新教师课堂管理的困惑,以及在课堂管理中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新课堂是新课改的最终归宿、塑造能创造新课堂的新教师、用有效教学理念去引领新课堂三个方面,谈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课堂式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的在校学习的时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所有初中教师共同的目标.教师应该从课堂环境、教学手法和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对高效课堂进行积极的探索.一、初中课堂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1.教师方面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限制如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仍受限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  相似文献   

15.
研课是教师通过系统地考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专业发展过程.研课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效益.教师研课的过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经历和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对课堂的各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个体研课的主要环节是:确定研课目标→收集课案→观课→研究→修改设计→总结.在研究性质上,个体研课是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实践的中层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课堂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重结论,轻过程和方法,特别是那种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让课堂有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活力.时下新课改春风吹入了千千万万个教师的课堂,让我们一线教师不由得常常反思:传统课堂有这么多弊端,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打造我们的新课堂?特别是让语文课堂怎样充满生机活力?我的做法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一学期的努力,我所做的就是反思性教学,它帮助我了解了学生,钻研了教材,调整了课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堂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反思性教学通常运用的方法有1.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课活动。主要形式是教师听同事的课,或实习学生听指导教师的课。教师可以结成对子,轮流听对方的课。听课时需要观察的是:课堂组织、时间安排、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听课活动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活动时学生使用母语或外语的情况、教学的计划性等。2.课程报告:课程报告是一种有条理的清单、表格和  相似文献   

18.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会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D.C.Berliner提出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而有效运用教师课堂话语,正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以教授语言知识及运用为主要任务的英语教师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并不一定是与教龄成正比的,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加强自我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方法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访谈和课堂实录等手段,对大学英语教师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与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且教师的教学信念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体系,主要受教师本人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经历以及学生行为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章对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从去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经历新教材培训同时,进行实战教学演练以后,我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