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可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老师繁琐的提问,学生繁琐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课堂管理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组织教学的好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话语不多,却能把学生组织得井然有序,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效顺利地进行;没有经验的老师尽管声色俱厉,但学生不予理会,课堂纪律不佳,势必影响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不可替代教师的板书 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节约时间或担心自己的板书效果差,因此把需要当众板书的内容全都制作成课件,到时只需点点鼠标。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意和无意地模仿老师写字的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上都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却见不到老师的书写,那么学生的书写能力如何形成。其次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有许多不能直接预见的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计划进行,需要在事先安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但由于课堂评价体系的缺失,部分语文课堂却成为了"历史课"、"政教课",而个别语文老师却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很显然,科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课堂提问理念有待优化。部分英语老师还是片面地把课堂当做教师的"一言堂",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理念还根深蒂固。有的老师甚至把学生提问题当做扰乱课堂秩序的表现,习惯于将课堂变成老师的"主阵地",课堂秩序虽然变得"井井有条",但课堂气氛却显得死气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数学教学不应将知识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于是。课堂上孩子动手探究多了。合作交流更热闹了。细细回味。我们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人为地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教学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却未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更累了。  相似文献   

9.
今天,学校全体语文教师走进了吕梅老师的课堂,她执教的是《燕子专列》第一课时。以往所听的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无非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词语,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而吕老师所执教的《燕子专列》一课却与以往的教学流程截然不同。她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生字、词语的教学分散开来,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透彻。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词语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11.
高效数学课堂是一种理念,历来是数学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有时听不同老师上同一节课,方法、手段大为不同,而效果却一致的好,其原因就是"术殊而道同",因为高效数学课堂总是"自主课堂"。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搬硬套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头脑里。因此只有承认和坚持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刘坚定 《湖南教育》2005,(24):28-29
传统教案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系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显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讲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学生却感到乏味、被动,更是把教科书冷落到一边.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语文主题学习"是治疗"书籍贫血症"的良方回首以往的语文教学,语文老师用一本语文教科书、一本教学用书便走遍天下,一学期一本教材的格局年年岁岁。教师独霸课堂,烦琐的课文分析,整节课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师,而学生却不见了,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被动接受,机械识记,面面俱到的知识点把他们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兴趣挤占了。雾中看花,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师更应明白“身教重于言教”。而事实是,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视“言教”,苦口婆心,呕心沥血,却忽视了自己行为。这固然与本身的道德素养有关,更多的则是逼于无奈。某老师参加优质课评比,为了把课上得更好,事先把教学过程、课堂提问演习了一遍,然后装模作样地上完一节课,融洽地展示着师生的双边活动。尽管学着“诚实”的内容,学生却记住了“欺骗”的方法。某老师布置一篇题为“我尊敬的一个人”的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身边这样的人太少了,他们能了解的更少了。教师便私下揭秘:“造一个吧!”某学校要卫生检查,…  相似文献   

17.
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学生学老师教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把自己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阿玲 《成才之路》2010,(14):19-20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陆亚华 《学苑教育》2012,(18):85-85
一、转变思想观念,诱发创造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所教的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低年级段很爱发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言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些不发言的学生只愿意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而不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面对这样一个现象,要想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因为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