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2.
王亮 《新闻前哨》2010,(11):49-51
对媒体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是媒体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媒体高级管理层面临来自政府和媒体组织的双重激励作用,政府激励的强度大于媒体激励的强度,为了解决媒体高级管理层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在传媒产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后,媒体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从而管好用好媒体,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媒体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笔者认为,“三善”媒体,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各级党委特别是媒体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改革发展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新需要;是实现民主法治宏伟目标对领导干部的新期待。“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善待”是前提,“善用”是目标,“善管”是保障。文章通过近年来重大而鲜活的事例有力而充分地证明:“三善”媒体,有百利而无一害,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美伊战争看阿拉伯语媒体对话语权的争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伊战争的爆发,同时带来了男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闻战争。在对这场战争的报道中,一批阿拉伯语媒体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强势传播话语,打破了原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媒体垄断格局,给全世界带来了来自阿拉伯世界自己的声音,开始了他们对世界新闻秩序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的最大改变,就是拓宽大众参与舆论传播的渠道。但大众新闻素养、信息传播素养并未显著升级,使得社会舆情的管控难度逐渐增加。立足于博弈优劣势,给出三点融媒体视域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主流媒体要融于融媒平台,以新的话语模态获取受众;要强化舆情搜集的质量和效率,塑造主流媒体的话语领袖形象;从而有效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质量。  相似文献   

6.
由网络媒体引发的舆论力量已让政府感到与媒体修好和合作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伍皓们"也会在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出现. "躲猫猫事件"再一次强化了一个信息,民主政治下的政府正越来越重视来自民间的声音和观点,积极回应着社会的呼声,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代表民意的媒体也会进一步"亲近".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的出现,是信息时代使世界及其传播出现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表现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媒体和受众等多方面融合,并随之迎来中国话语体系重构的契机。当代媒体的多元化并存的态势中,出现了中国民间通过自媒体重构话语体系和运用新的语符的鲜活事例,说明话语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习近平主席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构成了重构话语体系的核心与纲领。  相似文献   

8.
媒体作为认知政治世界图景的重要渠道,是西方代议制民主国家企图控制的目标。英国更是对媒体大加干涉,达到历史空前高度是在布莱尔时代。当前英国媒体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就是政府的干预。在这样环境下的媒体,对政府的监督职能逐渐弱化,影响了民主建设。这样的情况已普遍存在于当今的西方代议制民主国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话语的社会化媒体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制造和引导舆论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建构国家话语权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推动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变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现如今,美国仍然掌控着话语霸权,美联社的新浪微博作为其新媒体产品之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本土化现象的缩影。笔者认为,研究其在中国本土化的方式和策略,有利于我国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归纳总结国际主流媒体在中国完成本土化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路径,服务于我国主流媒体走出去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0.
王齐欣 《青年记者》2021,(4):115-116
从媒体融合的趋势看,移动短视频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延伸了话语空间,同时创造出了新的舆论引导形态。在看到短视频给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主流媒体工作者要思考如何优化自身的传播策略,积极用好短视频对媒体融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艳 《新闻世界》2008,(10):77-78
媒体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是由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来限制的。其发展水平也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出这个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媒体的发展也受民主制度和其发展水平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整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演变,分析得出不同的民主程度下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一般特征。通过政治学框架分析媒体、政府、民众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微博话语的失范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析了微博话语失范的内外在原因,认为规范其话语秩序应采取以下措施:政府机构加强立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主流媒体的报道时效,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微博服务网站完善的自净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鼓励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形式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媒体与企业的关系随之几经变化,大致出现了两个方向,一是在资本合谋下其乐融融、和平相处,二是在新旧媒体领域中剑拔弩张、刀兵相见,这两个方向都偏离了媒体与企业关系的正常状态,削弱甚至掣肘传媒公共性的实现。而市场化的当下,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又面临着媒体权力寻租、企业恶意利用、媒体与企业合谋等重重压力。因而,建立良好的媒企关系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媒体应对负外部性保持警惕,企业应对媒体监督多些包容,媒体与企业之争议应回归事实,媒体与企业之合作应恪守责任。  相似文献   

15.
叶芳 《新闻战线》2015,(2):32-35
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活动空间。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为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且让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对话与讨论成为现实。政府运用新媒体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首先,政府以及媒体的把关功能弱化。在媒介领域,所谓把关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组织会对信息进  相似文献   

16.
西方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表现出一贯的双重标准,根源在于政府财团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沦为政治宣传工具,以及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灌溉下的媒体偏见。对此,我国应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并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必要情况下实施对等反制。  相似文献   

17.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9.
陈兵 《当代传播》2012,(5):10-12
媒体执政是执政主体对执政客体以媒体手段进行执政的方式,可以推进民主政治,保障公众权益;强化权力监督,减少过激行为;提高政府效率,提升决策水平。政府、社会公共事务与公众、媒体分别作为媒体执政主体、客体与手段,回答了"谁在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建构"住房制度改革"议题时,媒体普遍认同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将住房制度改革自然化和去历史化。在"房价"议题上,党报倾向于将社会问题归因于地方政府而建构中央的权威,专业主义媒体主要是从新自由主义的立场反思房价问题背后的制度原因,而商业化的都市媒体则在民生话语的框架内建构房价议题,报道视角是消费者的和老百姓的,而非公民的。媒体生产了一种"无公众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