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篇目。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谋,不卑不亢的谋士冯谖的形象,表现出其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我们对《战国策》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一具体、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在文学上,它一方面以夸张渲染、辨丽横肆的文辞,写出了战国肘代谋臣策士针锋相对的辩沦和纵横捭阖的斗争;一方面,在叙事状物和说理论事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塑造  相似文献   

3.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把“狡兔三窟”用作贬义词。“狡”即狡猾也。追根溯源,“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其中记载了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数凿二窟。”此故事说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代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结果把债户们的债契收上来全烧掉了,呈报孟尝君时,孟尝君很不高兴。之后,孟尝君遭诽谤被齐王罢免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冯谖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就是借此试探孟尝君是否值得他竭忠尽智,甚至牺牲生命。这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相似文献   

6.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先秦重要文献。《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从其思想内容到写作手法,颇能代表《战国策》的特色,历来为文人学士传诵,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这里就下列五点略抒管见,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冯谖客孟尝君》是先秦优秀的散文名篇之一,一个血肉丰满的冯谖形象早已从《战国策》走进千百读者心中。但其幽默诙谐的特色一直没有为人们所高度重视,这是很遗憾的事。本文就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呈给读者诸君。 一、奇异的言谈与庄重的场面形成反差,产生幽默效果。 作品善于把奇异的言谈寓于庄重的场面,作者叙述越是不露声色,场面越具有喜剧性。作品开头写冯谖贫穷到“不能自存”,托别人去请求孟尝君,希望寄食门下。作者这样叙述冯谖初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冯谖初见孟尝君,场面是庄重的,但冯谖的答话却如此奇特,搞得养士三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对那位三次弹铗而歌、一次次要求提高个人生活待遇的食客冯谖,人们无不赞赏,认为他见识过人且精明干练.而对于冯谖的主人孟尝君,人们则多投以冷目,认为他是个低能平庸的贵族,其头脑眼光远在冯谖之下.平心而论,如此看待孟尝君是颇不公允的.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曾总领五国相印,手下策士三千,假如孟尝君是个眼光短浅的平庸者,五国何以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何以追随左右,难道仅仅是为了混饭吃?这说明孟尝君是一个有威信能服众的统治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有魅力、领导有方的好领导.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孟尝君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把"狡兔三窟"用作贬义词。"狡"即狡猾也。追根溯源,"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其中记载了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此故事说,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代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结果把债户们的债契  相似文献   

10.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 ,文章写了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地位的事。虽按时序写来 ,却波澜层出 ,引人入胜 ,充分表现了冯谖非凡出奇的远见与才能 ,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的奇特风采 ,真可谓一篇传写奇人的妙文。文章起笔写冯谖请托于孟尝君门下 ,因曰“无好”、“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尝君是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 ,三千门客中 ,如此“无好”、“无能”者还属少见。冯谖曰“无好”于收留自然有利 ,而“无能”的话来日在众门客中又何以立足呢 ?曰“无好”、“无能”是真是假 ,还是别有他谋 ?首段…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2.
狡兔三窟     
《战国策》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食客。一次,冯谖帮孟尝君去薛地收债,到那里后竟自作主张将债券收起来全都烧掉了。孟尝君虽然不高兴,但木已成舟,也就不说什么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官回到薛地时,见百姓扶  相似文献   

13.
云秋菊 《辅导员》2011,(23):18-18
长期以来,人们把“狡兔三窟”用作贬义词。“狡”即狡猾也。追根溯源,“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其中记载了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  相似文献   

14.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全文着,为孟尝君安排“狡兔三窟”的冯谖,是一位心计很深的智谋之士,他弹着长铗向孟尝君提出的一个个要求:“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由于这三句话字面浅显易懂,所以一般注本往往不加解释.如果读者对“食无鱼”这三个字进一步追问:  相似文献   

15.
《冯谖客孟尝君》写的是冯谖做孟尝君的门客,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的故事。冯谖刚到孟府时待遇不好,就“依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相似文献   

16.
《冯谖客孟尝君》着力表现的是冯谖的深谋远虑和杰出才能,刻画了一个多谋胜算,见识卓越的策士形象,运用了多种技巧和方法来展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才能。一、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戏谑的情境中去展现,并根据情境的不同氛围来决定人物性格延伸的趋向和诙谐程度,可谓是亦谐亦庄,寓庄于谐,整篇文章充满了“喜剧性”的色彩。文章前面是写冯谖通过他人联系寄食孟尝君门下的情况。由于他说自己“无好”“无能”,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  相似文献   

17.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xuān)。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  相似文献   

18.
《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中冯谖弹铗而歌的片断是《战国策》中最精彩的细节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较高的美学价值。传用至今,就有柳亚子“无车弹铗怨冯谖”的诗句。首先,作为文学作品的《冯》文表现出明显的艺术美的特征,即用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人的美。文章中的冯谖是形象的,这个形象又是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显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冯谖首先是作为哲人找到了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的初衷是为了对孟尝君实行君王式教育。冯谖的教育是一种哲学戏剧,哲学成为行动申的言辞或言辞中的行动,在故事情节中演出。通过文中人物的行动,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哲学:即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20.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