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南阳,乡镇教师的月工资大约1500元左右。每年,他们要拿出数百元征订当地党报《南阳日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你订也得订,不订也得订!”校长说。背后的操盘手则是南阳宣传部门官员。他们的逻辑是:教师是吃财政饭的,所以不能算是强行摊派,只能算是“公费订阅”  相似文献   

2.
论报纸的有效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桦  梁林 《当代传播》2001,(4):89-90
看了这标题,也许有人会问,发行也存在有效与无效吗?那么,首先请大家看这么一个例子。新闻学博士曹鹏在《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中有这么一段话,“1992年,笔在襄樊铁路系统采访,亲眼看到列车段办公室堆着大叠《工人日报》,据介绍,他们按规定订了二十多份,由于客运段工作性质,工人们一出车就是四五天根本没时间真正阅读这些为他们订的报纸,除了包东西,就量卖废纸。”(第53页)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工人日报》的这种发行就是无效发行。发行是关系报纸的生存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家报纸只有卖出动,为消费所订阅购买才能实现其价值,并得到生存和发展。本试图从经济学的层面来探讨发行问题,探讨遵循怎样的发行规律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要求,使其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又闻摊派声     
咸阳市的一些商户在该市秦都区国税局管理三科缴税时,税务人员要求他们先订阅《税收与社会》等行业报刊,然后才能缴税,不订杂志就不给报税。《华商报》的记者就此采访,税务部门回答称他们只是“推荐订阅”。好一个“推荐订阅”,记者在其科长的办公桌玻璃板下看了咸阳市秦都区国税局2003年8月10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04年税务报刊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里写着:“向社会推荐发行税务报刊是税收宣传的基础性工作……要发动税务干部采取多种方式,耐心说服纳税人,促其主动自愿订阅……各单位应确保9月30日前完成推荐任务。”据该科长讲,上面要求推荐的报刊是《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和《税收与社会》,这3种报刊的全年订阅费是392元。  相似文献   

4.
1月14日,《教师报》刊发题为《顶风摊派订报有令不止》的读者来信,信末有42人的手写签名。这封读者来信内容是写他们所在镇的领导,对凡是从地方财政发工资的人员,既不征求意见,也不打招呼,就从每人工资中直接扣款,强行订1份当地的日报;双职工家庭则规定订一份日报、一份晚报。结果出现有的一家订两份日报、两份晚报的情况,也不让人有“丝毫调和余地”。因此该镇一所初中的42名教职工通过向媒体写信,“殷切期盼有关部门实地调查解决,以求上符国策,下顺民意”。从来信看,写信的教职工绝无拒绝订阅报刊之意,他们不愿意接受的是镇相关领导利用手…  相似文献   

5.
党报为什么要改版创新进报亭进家庭 一、提高党报的阅读魅力,解决订党报的人不看党报的问题. 我国省级党报发行,基本上是公费订阅.订阅党报的人,几乎都是党的体制内的人,这些人很多订党报而不看党报.不看的原因有二:想看、愿看的内容党报没有;党报刊发的内容,对他们用处不大.订党报的人不看党报,党报在目标读者中的吸引力在丧失,党报的公信力在弱化,党报在党内的影响力在降低,在非常活跃的报刊市场中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订阅1989年报刊时,人们纷纷议论报价,有人说:“翻一番带拐弯”。尽管如此,老订户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因提价而中断订阅。笔者也是“舍命陪君子”的一员。只不过都是订的半年期罢了,因为是自费订阅,经济上不免要有压力。再说还要观察一下,开年这几家办得如何? 乡间有句俗话叫:“钱多出在布眼里”。意思是一等货一等钱。订报跟买布一样,质量好价格昂贵些无妨。老百姓把多出几个钱比喻出在“布眼”里,此话很贴切,有道理。来年报刊提价了,是否报刊也能使读者把钱出到“报眼里”去呢?我想,这就要看办报人的态度!有些报纸、杂志的订价提高  相似文献   

7.
报刊发行大战,伴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偃旗息鼓了。“大战”的发端,自然归结到报刊大幅度提价。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如有一天报刊也仿照名烟名酒完全“放开价格”,那么“大战”将会更趋激烈。看来,非行政手段来保持报刊的发行量,已成为或将要成为“昨天的故事”了。报纸,特别是党报,一向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每年一道道征订文件,作为政治任务下达企事业单位,订不订,关系到政治态度问题呵!谁敢不订?但随着商品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人似乎不大听命于“文件”了。这倒不是他们政治态度变坏了,而是他们有难言苦衷。报载:大连市有一个年利润只有20多万元的小厂,几十家报刊要该厂厂长订他们的报刊。厂  相似文献   

8.
谢健 《今传媒》2007,(8):9-30
一年一度的报纸大征订工作即将开始,在一些城市,广告抵订又成为热门话题.所谓广告抵订,是指在报纸征订过程中,赠送发行客户广告的发行方式;或者说是给刊登广告的客户赠送一定数量报纸的营销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报纸广告促进发行.广告抵订被业内人士称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原价订阅了报纸,还可免费刊登广告;刊登了广告,还可免费订阅报纸.这种属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发行方式,为何还有"弃之可惜"的理由呢?  相似文献   

9.
老谭  小王 《新闻界》2003,(4):62
当今,报刊林立,加之订阅经费的不足等原因,不少单位都号召自费订阅,改革报刊订阅方式,单位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这样不仅使读者有了选择订阅报刊的自主权,而且还促进了一些读者喜欢的报刊的发行。据松藻矿务局、重庆巨能集团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每年自费订阅报刊金额达10多万元,报刊种类上100种。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报刊这一特殊商品正在接受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种只会在订阅宣传或“红头”文件上做文章,不讲信誉,刊登一些质量不高的关系稿、人情稿、官衔稿,又没有“拳头”产品的报刊,如今是很难真正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图书馆论坛》编辑部: 贵刊自今年起交邮局发行,发行量较之原先大增。我以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贵刊以自己的内在质量吸引众多的读者。贵刊既有高层次的论著,又有切合实际的小文。换言之,即: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受益。二是贵刊原先搞自办发行,订阅者要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手续较为麻烦,且又易发生刊物丢失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读者的订阅积极性,故订数因之而受影响,不足为怪。交邮局发行后,省去了诸多麻烦,订者自然会增多。贵刊坚持高质量,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读者订阅贵刊。我作为贵刊的新读者,拜读今年第一期后受益非浅。尤其是“《中图法》三版的传记分类”等文章,与工作关系密切,对我帮助很大,希望今后多  相似文献   

11.
邢树忠 《兰台世界》2006,(9S):10-10
我们大家都知道《兰台世界》的发行工作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不像党报党刊的发行,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层层开动员会下达指令性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还有约束机制。可我们《兰台世界》杂志作为档案专业刊物,只能在档案系统内部开会说一说或者不开会,能订多少就订多少,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机制和指令性任务,这样就造成了发行工作的难度。《兰台世界》这本杂志对于我们档案部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指导档案工作、掌握档案工作方方面面的信息是非常有益处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兰台世界》这本杂志内容比较单一,清一色的档案内容,缺少新颖性、故事性,有些基层单位不愿意订阅也是事实,特别是乡村、县直一些单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在报纸林立,发行花样繁多。除正常发行外,有不少不正当发行。这里略举几例:比七。有的报纸特别是行业报纸动用公安、工商和税务机关发行.不订某种报纸,就寻你的事,关你的门.给你吃不完的苦头;有的地方.行政命令,抢大帽子吓人.不订我家报纸.是什么不讲政治呀,不抓精神文明呀等等;有的报纸和有的单位以“条件”交换,你要宣传什么我照登.我要发行若干份,你照办;各报纸开展奖励大战,你订一份奖五元,订我一份则奖’\元,看谁压过谁……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报纸发行当然也要竞争。但正确的做法应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档案法制和档案工作的宣传,我们为机关部门一些领导订阅了几份档案报刊,照我们局长的话说,只要领导眼前经常有“档案”两字出现,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订阅几年来,说好的当然也有,不多,大多数领导反映平平。反映平平也很正常,你就是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报纸或刊物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今年又到了订报刊的时候,却接连发生了两件蹊跷事。一位领导通知我们说,他家信箱小,放不下档案报刊,叫我们把报刊订在单位里,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另一位领导叫人转告我们,报刊不要帮他订了,他很忙,每天晚上都有活动,没空看这么枯燥的东…  相似文献   

14.
看了5月7日辽宁《小学生报》发表的《关于本报发行订阅问题答读者》以后,感触颇深,不由得想议论几句。《答读者》中说“希望订数多的班级退掉一些,改计其他少儿报刊。交换着看,又省钱,又能开阔视野。”说得多么亲切,又多么在理。寥寥几句话,道出了小学生报是在真心实意地为小学生着想。他们考虑的不是多发行多赚钱,而是叫少年儿童从实际出发,订数多的班级适当退掉一些,省出钱,多订一些其他少儿报刊,以便多学到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15.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16.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句话是人们公认不妥的。但是,还有比这不妥得多的情形:有的人不种瓜,不卖瓜,也不买瓜,甚至没有看见瓜,却说某某人生产的瓜很苦,是千万买不得、吃不得的。这种情形,出版方面也是常遇到的。几个月前,介绍合肥过去和三十年来发展情况的《合肥》一书出版,订数较少,于是请发行部门多订一两千册。有的同志赞同,有的同志说“难卖掉”,也就是说读者不需要。待到《合肥》一书发行,我抱着学习社会的心情,到合肥市一个书店去了两次。这个门市部进《合肥》一千三百册,六月十日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我国书报刊发行界有这样一个共识 :发行是靠“关系”吃饭的。会“搞关系”成了发行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关系就是生产力”一度成为发行界的一种主流观点。  1 “关系学”形成的历史原因我国“关系学”现象的形成 ,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 :(1)传统的中国文化 ,是“关系学”赖以生存的土壤这里的传统中国文化主要指“酒文化”。“一杯酒一万码洋”、“一杯酒一万订数”的说法甚至做法曾流行一时。对于业务人员来说 ,酒就是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金钥匙 ,大部分的业务关系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事业发展很快,各报竞相扩版增刊:小报扩大报,4开扩对开,4版扩8版,8版扩16版,你增加《经济周刊》,我来个《生活周刊》,你办报中报,我办系列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但办任何事都要讲个“度”。读者对日盛一日的扩版增刊风,并非一律拍手欢迎,还发出了“上面扩版,下面磕头”的微词。 报纸扩版增刊后,如若都由读者自己选订也好。但现在不少地方报和行业报,不是由读者选订,而是派订,层层下压订阅指标。每到岁末,发行大战便硝烟弥漫,怎不令读者“磕头”免战? 有的扩版增刊后,信…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风流”,最先让我想到的是一句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风流”有杰出的意思。在出版社,要将发行干得风风火火,干得杰出乃至超逸美妙,也就是干得风流,仅“艰苦”二字又岂能行呢? 首先,发行是一个苦差事,是一个艰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个专业编辑,很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但同时也十分关注科技图书的发行工作,积极参与自己所编图书的促销活动。目前,科技图书市场十分不景气,销量日趋滑坡。出现这种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1.新华书店“主渠道”在以前,科技图书发行的主渠道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的订数是科技图书确定印数的主要依据之一。久而久之,出版社对新华书店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新华书店的运行机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承包制便成为大大小小新华书店运行的杠杆。由于新华书店面向的是社会,增加订购畅销书、读者面广的书、已势不可挡,对于比较专的科技书或销路不好的科技书,采购员们很少订,甚至一本也不订。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出版社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