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广运潭是唐代漕运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水利设施。其用途是作为泊船场所,同时也不失为一个邀功之地,客观上为当时漕运转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尚无定论,据相关史籍的分析,它应该位于浐灞两河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2.
汴河漕运在北宋的漕运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北宋政府从河道的维护治理与漕运的制度管理两个方面解决汴河漕运存在的问题,保证汴河漕运的有效运行。北宋末期,由于在汴河治理方面的懈怠与漕运管理方面的失误,使得汴河漕运不断被破坏,逐渐失去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汉唐期间,漕运为东西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期间,漕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进一步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方向的不断变化,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分立北南,南粮大量北运。这一变局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另一方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尚可发挥其调控与制衡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此外,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生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这个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其辐射意义巨大。漕运线路变动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即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为什么始终选择内河,其价值取向与内在理念何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漕运行程是整个漕事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朝廷着力最大、耗时最长、费资最多的环节,而清代漕运行程中的漕限、水程、土宜诸问题集中地反映清代漕运中的重大问题,即秩序、成本以及漕运与社会的交涉。清廷对于漕运各个环节的期限都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制,漕限不仅维持漕船的有序行进与漕粮抵京,更重要的是保证每年周而复始的漕运秩序,秩序之于王朝的意义在漕运事务中体现无遗;清代漕运无论是江程抑或河程,“险隘处所”在在皆有,由此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漕运的高成本,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效能,但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性消耗也是巨大的;而漕船附载“土宜”意在解决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但客观上引发了漕运人员沿途的商业贸易活动,并将漕运活动推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运河一线的商业链条中,成为沟通南北物质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变迁中,国家事务必然与社会发生深度的交涉与互动。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漕运业空前发达的时代,水利在北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漕运业的发展与水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漕运业的发展对灌溉、减灾、治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水利的发展带来矛盾。本文探讨了北宋漕运与水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北宋汴河的漕运制度是健全的。漕船的运行以纲为编制单位,发运司共掌200纲。纲船实行官、私船分运制。在正常的年份,汴河实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的时间约有二百余日,冬日需关闭汴口。最重要的漕运制度是转般法,在它运行的百余年间,对汴河漕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对汴河漕额的规定是较稳定的,基本保持在每年600万石左右。有了这套健全的漕运制度,北宋才能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漕运高度发展、制度渐趋完备的时期,而对明代漕运贡献最大者当属陈瑄。陈以武将出身,总董漕运三十余年,为第一任漕运总兵官。他在任期间所做的通河、凿渠、运粮、建仓、置舍等工作,奠定了明清漕运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嘉庆以后,漕运制度运作困难,各个环节失调,运达京师漕粮减少。从州县兑漕开始,千里运河漕运以及通仓交粮,自始至终都有旗丁的责任,而且各种漕运弊端多与旗丁牵连,所以朝野对于旗丁的非难随处可闻。在这些弊端中,旗丁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时人犹在庐山之中:就事论事,漕运中许多弊端确与旗丁纠葛不清,但是,旗丁毕竟只是具体运漕的丁夫,他们怎么能有如此能量兴风作浪,危害漕政,而执政者长期没有良策使之就范,其中复杂的社会及时代背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会有趋于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6,(6):66-71
漕运作为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许多历史研究者的关注。由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时期的开创时期,所以对于秦汉漕运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对当前秦汉漕运史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希望有助于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漕运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漕运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中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历史价值非同一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归财权 ,消除隐患 ;二、京城用度 ,大为缓解 ;三、交流物资 ,调剂余缺 ;四、稳定物价 ,控制时局 ;五、城市繁荣 ,由此而兴 ;六、稳定统治 ,支援战争。  相似文献   

11.
漕运起源于先秦时代,自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达涿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从而使古代漕运跃进到一个新阶段:至元明清时候又通过山东将运道拉直,成为一个新的运河系统、一条名符其实的“漕运”。这条贯穿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及今,无不对此充满赞誉和自豪:“世界最早的伟大工程;”“运河史上无与伦比的创举”;“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东方巨龙”……但是,如果我们把大运河漕运放在传统中国社会环境中用发展的眼光作以综合性考察,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尽管大运河在统一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及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诸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与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经济运河”不同,具有纯政治意义,不妨称作“政治运河”,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对传统社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尤其是明清时期,它如同一条动脉大血管不断给行将就本的封建肌体输送营养,使其延年益寿、日趋僵化而迟滞不前,因此,不可不认为大运河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对隋唐以降的大运河漕运作一宏观审视,从政治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产关系诸方面探索它对传统社会的消极影响,揭示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凝化与延缓作用。乖谬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制度,由于江南地区地理条件、经济发达,在国家漕粮征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江南漕运,从机构设置,漕运水道,漕额漕赋以及其后的漕运河改海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反映出该地区总体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该书是云南师大历史系教授潘镛同志的一本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著作,属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范畴,是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论述了隋唐时期运河和漕运的渊源、开发刊用、经济价值和历史作用,对运河和漕运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运河线上的重要城镇及名胜古迹作了介绍。全书共  相似文献   

14.
先秦秦汉漕运史研究在古代漕运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成果繁富。就现有成果来看,漕运的开创问题尚存分歧,而漕运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漕运与政治军事、漕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仍存薄弱的课题点。漕运工程沿革研究在早期运河史上仍然存在着争议,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仍需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5.
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特殊产物。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挥霍的庞大需要,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利用中央政权的力量,对地方上的田赋收入加以转输,漕运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清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晚期,漕运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直至消亡的过程。本文试分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索。舛谬之处,请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6.
漕运是我国古代输送财赋的一种形式,通常是利用内河航运,将各地征收的以粮帛为主的物资运至都城。从根本上说,漕运是中央王朝直接掌握地方财富的手段,是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统治的特有产物。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发展的时期,从而使漕运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漕运与北宋集权政治发生了密切地联系,并对其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7.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漕运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国策,因为它们关系到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兴衰隆替,所以秦汉朝廷都重视运河的整理和开凿,以利于漕运而养关中。本文论述了秦汉两代对运河的整理、开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引漳入卫是明清政府为充分保障运河水源畅通而实施的“保运”工程。引漳入卫这一措施的实施,给鲁北沿运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保障了漕运的畅通无阻,另一方面给沿运地区带来了水灾,淤塞了运道,并导致了漕运与农田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