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白居易晚年诗歌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晚年的心态以闲适为主,但以闲适为主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他晚年的“闲适”是因为没有实现“兼济”的条件,可谓生不逢时。尽管如此,他的兼济之志也从没有完全消失。对白居易的评价我们要抱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白居易晚年“兼济”的淡化就一味地贬斥苛责。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得到的种种非议与他的作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的忧国爱民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作了3000余首诗歌(包括不少散佚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重要价值的讽喻诗在《白氏长庆集》中占170余首。这些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透过这些内容各异、长短不一、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褒贬程度不尽相同的讽喻诗,我们能够清楚地理出白居易毕生为百姓“鼓与吼”的忧国爱民的情感脉络。本文拟从白居易所处的社会时代着眼,对他的部分讽喻诗所折射出的民情况做些浅述。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生活的时代适逢唐朝…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唐代现实主义杰出诗白居易关注妇女问题的诗作进行归类解读,从贫妇、宫妇、商妇、弃妇、征妇、歌妓等几类人中,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复杂的文化环境,揭示出妇女充满崎岖和痛苦的悲惨命运,进一步分析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相似文献   

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出自于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笔下。【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他生活在唐朝中期,他出生的时候,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去世都还不到十年。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习作诗,不久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他幼年时生活贫困,但立志苦学,以致“口舌成疮,手肘成胝(zhī,胳膊肘都磨出了老茧。)”。白居易29岁时,考中进士,开始步入政…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见过半个宇宙. 人们通常总是渴望幸福。渴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面对灾难和痛苦.则是避之唯恐不及。而爱默森的这句话,却不但提示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痛苦。而且把感知人类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与花     
白居易一生屡遭贬谪,他在各处贬所总是大力养花赏花,以此来美化荒僻贬所的环境,消遗他的贬谪时光,忘掉官场失意的烦恼。这种花下生活,消蚀了他“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诗歌创作也失去了“讽谕诗”的锋芒,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诗”。他十分喜爱、欣赏山野之花,特别倾情于被时俗冷淡的白花,这也跟他遭受冷落,贬地僻远的遭遇有关。白居易写花极富情韵,以花喻人,鲜活生动,得其神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出现得很晚。“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纵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白居易作为开宋诗门户的一位中唐诗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崇尚平淡的诗风,而且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平淡审美理想风格的追求,对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在宋代的最终确立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白居易在观念意识上推崇平淡诗风可从他对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位诗人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音乐评论家。若问:“以何为证?”答曰:“以诗为证。”本文试以白居易描写音乐午蹈的诗章为依据,来探讨他的音乐生活、创作活动及其卓越贡献。七弦为益友白居易的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且看他,直到古稀之年,仍然陶醉在音乐之中: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禀质赢弱,一生多病。他40余岁以后,屡诉齿痛。这里录诗三首,就足以说明其痛苦之状。 (一)东院老去齿衰嫌桔酸,病来肺渴觉茶香, 有时闲酌无人伴,独自腾腾入酒乡。 (二)新秋早起有怀元少尹秋来渐觉此身衰,晨起临阶盐漱时,  相似文献   

10.
生活法则     
生活法则沈洪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有专家探讨了人生的生活经验之后,验明了四条能使生活过得比较完美的法则。一、接受挑战和忍受痛苦我们必须随时忍受命运带给我们的不幸,否则人们就永远不敢去希望、去爱。如果没有准备接受痛苦和打击,其中包括感情上的打击,我们就...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园林美学家。他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朴素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一生三千多首诗赋中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并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思想现状。文章主要对白居易诗歌中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进行剖析,以对当里的社会现实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含冤贬江州司马 ,是其思想从“兼济”转向“独善”的转折点。遭贬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涯为何对他落井下石 ?对此 ,学术界迄无定论。本文钩稽大量正史和野史资料 ,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 ,结合从永贞内禅到元和前期的政治形势 ,以及新旧两派势力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有见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岙康借游仙诗来抒来他的生命情感,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不在于长生之想,而在于免祸全身,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与自然合一的怡静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判”是唐朝科考中的一种特珠文体。《百道判》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虚拟性的练笔,是透视白氏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百道判》在艺术上也有多方面的突出成就。探讨《百道判》的文学价值,既可弥补此类文体研究中的缺失,对全面评价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李白笔下的明月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他望月、咏月、醉月,寄情明月,明月可以表达他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寄寓他失意的慨叹,明月是友情的象征,明月是他心灵自由的故乡,明月更是他审美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