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发言人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是保证民众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具有助力政府控制引导舆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只有30多年的时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打造透明政府和回应政府,使政府信息可信,使“大道消息”胜过“小道消息”,使“主流舆论”赢得“网络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化民主社会的产物,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公众信息知情权的实现,也有利于使公众利益实现最优化。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因此,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作为整个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范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自不待言,要谨防曲解“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了在危机管理中构筑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角互动信息平台,危机传播中新闻发言人应专业化;对外传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新闻发言人专业化是全球传播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对外传播的策略亟待创新,充分意识到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要切实提高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促进危机情境中有效的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4.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本土化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的需要,面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践而进行的,旨在促进既蕴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容纳现代先进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理念的、本土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构而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3年以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迅速普及。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信息来源上提供了积极的渠道,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为一项政府倡导下的制度,它也有很多可能存在隐患和值得注意的负面效应,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才能使之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逐渐建立起来。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要真正实现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的诉求,就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为发言标准,以公开为发言基础,以实事求是、发布真实信息为发言态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发言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发轫于政府公关的需要。无论是发达的美国,还是发展中的中国,之所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内用于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对外则是提升政府形象,加强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正面认识。正是基于此,我国在施行改革开放大政时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正被引入高校。就此,本刊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新闻学者李磊。李磊认为,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相关信息,但是,…  相似文献   

8.
“宣传和新闻是两个概念,”面对着参加“首期高校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的高校宣传部长们,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如是说。“宣传侧重的是静态,是单向性的、一方的行为,它有一定的权利色彩,有一定的功利性的目标,”王旭明说,“而新闻传播是一种行为,是动态的。它可以在交流中不断变化,具有双向性。受众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面对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收到良好社会反响,大大改善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在公众的整体形象的新形势,王旭明对高校引入并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充满信心。看到来参加本次培训的高校宣传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传播及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新闻发布会”及“新闻发言人”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并逐渐制度化。“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两种不同的概念,其混淆误用时有发生,辨析两者的异同,能够引导我们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实践,并有助于机关单位制定相应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民众的网络表达、网络监督等需求不断增长,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非专业化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在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角色定位、网络延伸、媒介素养、制度完善和科学培训五个方面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专业化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机制,为公众所熟悉,而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尚未广泛走入公众视野。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2008年12月19日,海淀区政府公布的《教育系统新闻发布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指出,  相似文献   

12.
“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民众”,“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勇于改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以马克思的观点,展开了对高校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必要性的阐释。他认为,以公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发布,不仅是要让舆论了解本部门,进而影响舆论;还是实现公众监督权利的重要部分。高校新闻发布制度有利于建立“阳光”高校。手段与渠道陈力丹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应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现代新闻发言人或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在西方始于19世纪后半叶,真正完善起来,则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即发言人制度的法律保障监督体系;新闻发言人是信息公开还是言论垄断;新闻发言人的素质、选拔和培训。通过对美国发言人制度的对比研究和传播学理论意义的探讨,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教育部10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都要陆续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建立这样一项制度,也要设立新闻发言人。他认为,推进新闻发布制度,是政务公开的发展方向,教育部会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努力完善下去。王旭明透露,40位来自各地高校的有关人员,已经接受了中国教育协会教育机制分会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这为学校的新闻发布工作打下基础。与其他新闻发言人不同的是,作为精英荟萃之地的学校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备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质,如思维清晰、口齿伶俐、熟悉有关政策文件等,还要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发言人还表示,学校新闻发布制度的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公布。他特别强调,学校要给新闻发言人一个宽松的环境,要让他们不但“会说”,还要“敢说”“,不怕说错”。目前,北大、清华等著名学校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5.
余芳梅 《文教资料》2006,(14):217-218
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这样有利于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本文分析了政府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一般企业公共关系中新闻发布的原则,提出政府新闻发布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高校如何面对公众目光:把脉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特别介绍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全国30所高校的宣传部部长——“首期高校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荧光灯下,来自不同高校的新闻宣传负责人正在注视和学习王旭明的一举一动,在未来并不太长的时间里,这些宣传部长也将分别走上各自高校的前台,代表学校发言,成为学校某种意义上的形象代表。毋庸置疑,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促进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高等院校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也已经进入大众视野。日前,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中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场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在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反馈不及时、交流不平等等一些问题。只有在制度建设、培训管理、新闻发言人自身自我完善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才可以使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6日,外交部新任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的首次公开亮相引起了公众对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关注。在我国,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数量虽少,但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她们亲切清新、典雅温婉,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对于打造政府形象、协调政府同媒体、公众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个新角色逐渐多了起来,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掌声和质疑,本文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大众期待角度出发,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较,主要探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几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使网络新闻发言人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您了解新闻发言人制度吗?”您是否关注过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的具体工作?”“您认为高校宣传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本刊在举行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之前,发给各高校意向调查表中的几个问题。从反馈表中的情况记者发现,超过半数以上高校表示对此制度的建立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