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整体感知,在读中去有所感悟,在读中去培养语感,在读中去受到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获取信息的一条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结合课外阅读,采取"设疑、解惑、探求"三环节教学模式,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能取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立平 《成才之路》2013,(26):85-85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有能力读书并学会如何读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话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明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方向:"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学生的自主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多次朗读,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以0读为本"是语文课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以"读"为基础,在"读"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感知、感悟文章意境,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练习语感。  相似文献   

4.
杨招娣 《吉林教育》2008,(16):48-49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是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呢?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这就要求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地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文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上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加强读的训练。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地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9.
赵丽辉 《成才之路》2012,(3):11-I0006
正阅读伴随人的终生,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真实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语文新课程》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受到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读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充分地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找语感,在读的过程中使情感受到熏陶和升华。小学生天生好动,想象力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表演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中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整体感知,在读中去有所感悟,在读中去培养语感,在读中去受到熏陶。"从这段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为"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一种方法。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引导我们的学生有效读,读什么,才能收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呢?我认为应在"三读"即课前预习读、课中思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读促学,以读激情,以读带讲,读中有悟。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读"?下面就结合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来谈一下。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水平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而说和写则是输出信息。若是没有足够的吸收信息,是不能谈得上输出的,即听读是基础,是前提。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写是由"内"向"外"的倾吐过程,读与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读的过程中,文本的文字语言,通过内化、吸收,可以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又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中,读与写不存在谁吃掉谁,谁吞并谁的现象,读与写两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相似文献   

15.
刘岭南 《云南教育》2001,(10):19-21
2000年 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以下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语感是成绩之一。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长期下学校看课发现,阅读课凡朗读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课后一了解,几乎是语文成绩好的;朗读干巴巴又读不通畅的学生,大多语文成绩不好且怕学语文。到底是会读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这就强调了语文教学中读书的重要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篇佳作,只有反复咏诵,才能回味无穷。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逐步领悟,感染其人,产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要想读好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精讲多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读书。生字词在读中认识、理解;优美词句在读中划出来;中心句在读中找出来;段意在读中归纳出来;中心思想在读中体会出来;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张桂华 《甘肃教育》2014,(19):54-54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下面我就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改以来,"以读代讲"的教法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并广泛运用,朗读几乎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读——品——诵——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读”作出理性思考:如何做到“读”的有效。近三年行走在课改一线道路上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注重朗读、诵读、默读、略读以及读的评价等几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朗读的增量,彰显语文课堂的价值,从而让琅琅书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