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相似文献   

2.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叙事伦理通过讲述个人经历,提出了与生命感觉相关的问题的同时也表达了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叙事伦理介入中职语文教学,转换了教学视角,在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同时演绎文本中的道德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思道德认知、调节心理症候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5.
叙事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即培育和陶冶道德情感,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激发道德反省和伦理感觉,重塑道德行为和生命样式,“陪伴”人生特殊时刻。叙事道德教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叙事类型的转换,转型后的叙事包括“美德叙事”、“文学叙事”、“个体生命叙事”三种。叙事要注重策略,叙事前,有备而来;叙事中,运用技巧;叙事后,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了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固然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7.
伦理叙事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作家在小说中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宣扬宽容、仁爱的道德力量和美德有报的伦理观念.在爱情婚姻题材中,伦理道德始终是支配主人公行动和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在表现个人奋斗题材时,主人公则要经受道德考验和审判.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英国小说的道德训诫传统、文学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以及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等.作家们借助文本表达伦理叙事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批判与对人性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10.
作家担负着普遍的道德责任.熊正良在《别看我的脸》中表现了他对于当前道德现状的关注.叙事伦理的引入,使得他的小说更能贴近生命的真实感觉,产生切实的道德力量.在此他与肤浅的道德批判性文学划清了界限.而对拯救可能性而非必然性的叙述,在还原道德真实的同时,还拓宽了当代有关道德叙事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叙事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德育叙事研究的深入,已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然而,基于网络的德育叙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叙事视野狭窄化、叙事内容浅薄化、叙事情节虚拟化等弊病,背离了德育叙事的初衷。论文立足德育与网络学习的特点,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德育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德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兴起,并逐渐渗透到学校德育领域.德育叙事研究是德育经验的理论方式,它有自己鲜明的研究特点,能够弥补其他研究范式的缺陷.在德育研究领域开展叙事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叙事研究逐渐透入到德育研究领域,回归教育生活、唤醒问题意识、反思教育过程、沟通理论与实践成为德育叙事的理想追求。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叙事视野狭窄化、叙事主体单一化、叙事内容浅薄化、叙事情节虚拟化等弊病。文章立足德育本真,回归生活教育扩大研究视野,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叙事内容,关注真实教育事件,以促进德育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故事法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叙事取向主张使学生拥有更多更复杂的道德原型和隐喻,促进其叙事意识和道德感悟;主张道德叙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契合,并围绕叙事素材的道德特征进行主题提炼和主题理解的教学;道德叙事教学应使儿童从道德故事的听(读)者转变为叙事者,着眼于儿童道德自我的解构与建构,开展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却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哲学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理论经典,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某些观点受到人们的一些批评和攻击,但其许多观点和思想仍然是思想道德领域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仍是有益借鉴。本文从“儿童是道德哲学家”,“促进道德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认知——发展方法”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社会中,"内生型"和"价值商谈型"应是民主多元社会中合理的道德知识生产机制,并应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把培养学生道德能力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符合道德品质生成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德育环境的变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首先要从真理性的道德知识入手,同时又要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