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音乐类综艺节目从重综艺效果逐渐向音乐本身回归,音乐类型和风格日益多元化,音乐的精神与魄力得到释放,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总结梳理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概况,从深耕节目题材的垂直细分、构建节目内容的"沉浸体验"、促进节目传播的跨界融合三个维度,分析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也 《现代视听》2013,(7):34-37
今年年初,湖南卫视推出的全新明星音乐对决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获得了极佳的收视与口碑。它的成功对同质化严重、走势低迷的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揭开节目风靡背后的几点原因,即对"歌手"符号的袪魅与附魅吸引观众眼球,运用怀旧与改编再掀收视高潮,精良的节目制作与巧妙的宣传营销保证节目效果,以此实现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守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演进,一个老人比孩子多的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接触媒介的庞大群体,同时作为创新扩散的滞后者,如何做好老年群体的综艺节目,真正带给老年群体以切实的收视体验和关爱是媒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老年类综艺节目仍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且即使有老年人参与的综艺节目,收视群体依然以年轻人为主。本文将从国内老年类综艺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如何使老年类综艺节目真正对老年群体进行有效传播、直指人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核心要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传播迅速出圈,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文章以该节目为例,以场景传播的视角解读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理论逻辑,以期为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和丰富中国优...  相似文献   

5.
歌唱类综艺节目是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节目制作水平和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优质的原创节目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和支持.文章以北京卫视推出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跨界歌王》为例,从节目形式、选手选择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剖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歌唱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任拯廷  愈毅 《视听界》2012,(5):79-81
台湾综艺节目一直是亚洲华人电视娱乐的标版和风向标。其幽默搞笑、明朗活泼的主持风格和内容编排风靡港台和东南亚地区,也催生中国大陆综艺节目的开创和逐步兴盛。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制于台湾经济低迷、新媒体的多元并存和年轻族群的媒介偏好,台湾综艺节目收视大战愈演愈烈。被视为"三王一后"收视法宝的张菲和吴宗宪,也难免遭遇下课或是收视尴尬,台湾综艺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亦有用低俗换取眼球经济的趋势。本文立足吴宗宪这一台湾标志主持人的节目困境,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台湾综艺节目的危机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晶晶 《视听界》2011,(5):104-105
随着综艺节目的风行,诸多频道都开办了明星参与的综艺节目,然而,观众对明星类综艺节目的态度已由当初的极度好奇到争相追看,再过渡到如今的不以为奇。不管是几个明星一台戏,能把这台戏唱好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少,绝大多数节目的收视大不如前,在“瓶颈”中的“窒息”感越来越强。为何明星类综艺节目越来越萧条?  相似文献   

8.
张爱凤 《视听界》2011,(4):70-72
《世界电视市场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观众对电视剧等虚拟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减退,对综艺节目和以新闻节目为主的纪实类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提升。由此,“新闻立台”又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综艺节目持续走热,竞技、亲子、旅行等明星真人秀充斥荧屏,文化类综艺节目式微。自开播起,《朗读者》在收视和口碑上赢得双丰收。本文以《朗读者》为例,从定位、人物、制作三个方面分析它成功突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婕婷 《传媒》2015,(19):64-65
2014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自开播以来便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引起全民收视风潮.《奔跑吧兄弟》引进自韩国超高人气综艺节目《Running Man》.《Running Man》是韩国SBS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数年来连续每周播出,在游戏中创造了经典的撕名牌环节,使得许多综艺节目争相模仿,在全亚洲拥有极高的人气.随后,随着大众口味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韩国综艺节目的创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国内对其的引进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韩国综艺节目从"明星+游戏"的路子逐渐转变为做"真实类娱乐节目",我国对于韩国综艺节目的引进方式也从单纯的引进播放,发展成购买节目版权进行本土化包装,制作成"韩国路线"和"中国模式"相结合的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衍生出各种新媒体,对电视媒体不断发出冲击,也让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变化;综艺节目的收视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从电视逐渐向视频网站转移,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开始盛行。本文以较为成功的两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火星情报局》为例来探究其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年"。浙江卫视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好口碑的优秀节目模式,如《中国星跳跃》、《中国好声音》等,经过本土化制作,在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新高。本文以引进综艺节目为中心,分析我国引进节目所经过的阶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夏临 《东南传播》2016,(9):105-107
作为一种视觉、听觉的综合产物,电视综艺节目需要丰富的语言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叙事技巧。恰当的场景设置,新颖的节目形式,以及镜头语言与叙事技巧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受众获得更好的收视体验。本文探析韩国美食类综艺节目《拜托了冰箱》形式和叙事特点,分析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叙事技巧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问题,以期对中国同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东方卫视与广东百合蓝色火焰传媒公司联手打造的国内首档时尚节目《女神的新衣》,一经播出便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与认可,成为电视媒体利用互联网思维的典范.节目对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的成功运用,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景观,使电视综艺节目运用互联网思维成为全新的业界话题.  相似文献   

15.
宋蕾  王天盈 《视听界》2006,(5):45-49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的恢复性增长引人瞩目。在2004年评选的以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百佳优秀电视栏目》中,综艺节目占到三十多席。《幸运52》、《非常6 1》等优秀综艺栏目的实践证明,提升综艺节目的市场表现,可以减少电视台对于单一节目类型(电视剧)的倚重,丰富观众的选择,增加电视节目的整体竞争力。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播出和收视现状,并从行业层面出发,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收视份额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线索。一、综艺节目的现状(一)播出比例、收视比例和资源使用率近几年,不同电视节目类型按收视份额的多少可以…  相似文献   

16.
单幸 《青年记者》2017,(18):35-36
继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之后,近年来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再次引发强大收视“热浪”,《中国诗词大会》让人沉醉于诗意之美,《见字如面》让人重拾对书信的感动,《朗读者》更是被赞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文化类综艺节目刮起的旋风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高唱“清流”赞歌之时,更应该适时反思不足,只有这样文化类综艺节目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2013年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呈现出了爆发式井喷的景观,这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以展示软性欢愉的综艺节目之林中,最近两年,三类别样的"硬"主题综艺节目异军突起,不少代表性节目颇具现象级节目的资质,这不仅使得中国电视综艺的性格更为完整,也深刻地建构了社会文化生态。由是,呈现强健的军旅类综艺节目、探问神性的科学类综艺节目、记录现实的医患类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电视综艺大时代的注脚。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的结合是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都采取的方式。目的是强化电视综艺节目的趣味性,提高收视效果。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的互动让电视节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以此为例,通过研究新媒体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响,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电视荧屏上,选秀类综艺节目、明星访谈类综艺节目、益智类综艺节目、生活服务型综艺节目、生活体验型综艺节目……可谓类型众多、喧闹非凡,这些节目在本文中,会根据参加节目的嘉宾身份不同而被分为"明星秀"节目与"造星秀"节目,实际上都属于真人秀节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由于其不断更新的节目形态、不断提升的知识性、趣味性、愉悦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魔术又称幻术、"变戏法"等,利用其专业的技术和别具一格的表演带给观众不可思议的视觉冲击及探索神奇的乐趣。本文以魔术与电视综艺节目的相宜性为切口,分析魔术与电视综艺节目结合的优势,并就如何做好、做强魔术类电视综艺节目提出见解,旨在促进魔术类电视综艺节目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