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4.
何淼  李彬 《传媒》2021,(3):65-67
新媒体的传播力和生命力要通过其传播效果与受众满意度来检验并评价,而青年受众的使用需求和满意度将决定媒体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受众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行为特征与满意度,得出青年受众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质量满意度较低和信息效用质量满意度较低的结论,并从提高受众满意度的角度对微信公众号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是微信重要的受众和主要参与力量.微信自由开放、兼容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微信内容芜杂、正确与谬误并存,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正在不断的贯穿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各环节.面对现今微信的迅猛发展及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高校的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可利用性,开始尝试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用以开拓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途径.高校学生工作与微信相结合,借用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学生工作,是现今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深远的时代意义.立足于传播学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提升运用微信公众号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慕课相关文献进行了主题和刊载期刊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定格在高校教育上,很少有提及受众使用与满足需求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对慕课的研究显得愈发全面,愈发激烈时,却愈能体现他们并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网络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他们带来的效用[1]。另外,本该成为使用慕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因慕课传播力度不够,学者未考虑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原因,极少有真正了解并使用过。鉴于此,本文以使用者为基础,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旨在从大学生受众角度来了解慕课,探究目前这个阶段,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以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是对大学生进行线上教育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提升影响力,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主要还得靠优质的内容和与微信相匹配的形式作为支撑,既要满足受众需要,也要充分体现受众情感与情绪,使大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本文以三所高校学生工作部的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建设策略,希冀为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微信朋友圈作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是信息汇集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而近年来学习类App在朋友圈中掀起一番"打卡"热潮,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朋友圈内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是一种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特殊广告形式,本文以UTAUT模型为基础,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朋友圈中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接受度不高。认知程度、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响、广告表现、广告重复可正向影响行为意愿;便利条件、行为意愿可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3.
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漪 《东南传播》2015,(6):73-78
祝建华(2004)的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通过比较新旧媒体对受众需求的相对满足程度来解释一项新的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本研究由此得到启发,并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探讨权衡需求理论的适用性——新媒体平台的人际交往中是否也存在权衡需求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了微信的使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定量分析来建立新媒体人际交往——关系视角的权衡需求理论,将微信人际交往按"强关系"、"中等关系"和"弱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权衡需求与微信的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关系维度中,相比手机等其他媒体,微信确实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维系社会关系的需求,受众总体上认同微信能更好地满足维系社会关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日益兴起,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介形式多样。不同媒介形式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受众的使用方式与习惯,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以大学生本科生为例,从媒介使用时间、频率、途径和影响等方面对大学本科生群体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大学生的这一群体特征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媒介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杨济璠 《东南传播》2022,(5):101-104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CP粉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媒介平台,其依托网络不断联结、壮大,成为一个日益兴起的受众群体,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导下,通过对18位北京女性大学生CP粉的访谈以及对网络中CP粉群体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CP粉的“嗑CP”行为背后存在着解压、情感、社交等需求,是一个个体寻求媒介、媒介满足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研究尝试提出包括群体规范、平台监督在内的三条策略,希望以此对CP粉的“嗑CP”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8.
APP的发展带来红包的火热,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美团红包、亚马逊红包以及淘宝红包,各类APP都掀起了红包狂潮,以红包作为链接点,以寻求更大的受众关注度。本文拟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APP红包——微信红包以及支付宝红包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受众使用APP红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8):54-57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微信使用群体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解释了不同的微信使用模式与其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微信用户群体的主要使用模式为两类: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基于娱乐与消遣需求的仪式性使用。其中,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使用模式与人们的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而基于娱乐与消遣的使用模式对于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但是却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微信用户中女性更倾向于娱乐性的仪式使用,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