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提到昆明,脑海里立即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蔚蓝而遥远开阔的天空,多姿多彩的云霞,阳关浸浴着稻田,一片片油绿的树林,干干万万点缀在草丛中的花朵……”古往今来,春城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多少文人为她抒写过赞美的篇章。明代文学家杨慎道“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相似文献   

2.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芽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秦少游《踏莎穴suō雪行》词曰:“雾  相似文献   

3.
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戏剧、音乐、绘画……都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满足。在画廊里,呈现在眼前的虽然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然而它们却能叫人驻足品味,领略画中的诗与情,这便是艺术的魅力。艺术因为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因此,它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一天晚上,哈罗德走出自己的卧室,想在月光下散步。天上没有月亮,哈罗德想,要在月光下散步就得有一个月亮。正好他带着紫色蜡笔,于是就抬手画了一个月亮。他还需要可以走的路,他弯腰在地上画了一条路。他画了一条又长又直的小路,这样,自己就不会迷路了。他沿着画好的小路出发了,带着他的紫色蜡笔。但沿着笔直漫长的小路似乎哪儿也走不到,于是他离开了小路,抄近路穿过一块农田。他在地上走,月在天上游。这条近路正好通往哈罗德认为应该有一片森林的地方。他不想在森林里迷路。于是他画了一片很小的“森林”,小到只有一棵树。这是一棵苹果树。…  相似文献   

5.
南朝书画家王微所作《叙画》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文献,王微在文章中提出的灵动的画之情理论不但确立了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地位,而且蕴含了灵动的生命美学的思想,在中国生命美学的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叙画》中提出的画之情理论闪耀着王微的生命美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  相似文献   

7.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们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 第一个学生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月光雪     
正岁月里总是有许多鳞次栉比的细节,在这如月般清朗、如雪般干净的记忆里缓缓流淌,不知是要低眉自喜,还是该黯然神伤?月光匝地的时候,我总会按捺不住地走出房间,到清辉洒洒的院落里徜徉。"月下一瘦墨,揽得满怀香",我虽学不来高风雅致,但也不忍心辜负这一地如雪的月光。是的,月光如雪。  相似文献   

9.
正《蕉林酌酒图》,是陈洪绶作于1649年的一幅人物画作品。这幅画的背景是高高的芭蕉林,旁边有奇形怪状的假山,假山之前有一长长的石案,石案边一高士右手执杯,高高举起,凝视远方,若有所思。画面右侧的树根茶几上放着双耳铜鼎,正前侧画两个女子,拣菊煮酒。从画面幽冷迷蒙的格调可以看出,当在微茫的月光下。整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美好的语言,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情如山中的雾霭缭绕盘桓在荷香月色中,景物如仙葩玉露沐浴在淡淡的情感中,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与艺术成就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看过—个句子,叫"月光洗尘". 月色如水,掬一捧月光,洗去连日征程中的疲惫,洗去心坎上庸俗的负累,洗去争逐,洗去怨愤.辽阔的星天里,淡淡的一丸月,透射下来的却是如此渊博的目光,我们就在这样明朗的蓝色母体里思索、寻找、顿悟. 有月光的晚上,我常常想起童年时分,我和爸爸、 妈妈、妹妹一家人坐在竹床上喝一锅红薯片儿粥的情 景,爸爸一边喝粥,一边给我们讲故事,院子的前面是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夏虫鸣唱,青蛙一声接着一声,在这纯美的月光里,谁在指挥着一场蓝色的交响.  相似文献   

12.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第二个想了想,先画了汹涌的海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春夜。菊奶奶坐在一丛丁香花下,安静地用目光抚摸过如水的月色。那月色正在丁香花上轻轻柔柔地行走着,满带着馨香,满带着温柔。菊奶奶很喜欢看如此的月色,也很喜欢月色中丁香微微的香。但就在这时,月光突然消失了,丁香花也不见了。一个深重的黑影站在菊奶奶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第十册19课《月光启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亲情的散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农家小院里,在夏夜月光陪伴下,听母亲唱民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时,我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感受花之美     
点滴生活,从感受美好开始!——题记梅、菊、荷等都曾是诗人情感的依附与寄托,惟有栀子花,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闲得无聊,到校园里转悠转悠,在教学楼的角落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株开得正旺的栀子花。好白,好纯,纯得空气里一丝杂质都没有,心里的燥热一扫而光。微风拂过,她摇动纯纯的花朵,在感谢我吗?在欢迎我吗?淡淡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顿时觉得身上所有的毛孔没有一个不舒畅的。颜色愈来愈艳丽,柔软的红色铺在花瓣上,朦朦胧胧。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将月下荷花写得那么美,在没有池塘、却有月光的晚上,栀子花会比月下荷花逊色吗?晚自习结束的铃…  相似文献   

16.
菊花诗     
陶渊明独爱菊,爱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那是隐逸者赋予菊的内涵;元稹惜菊,惜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颂菊,颂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品格……诗人赏菊、爱菊、怜菊……都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归。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可称得上是好诗。  相似文献   

17.
    
12月15日晴古之韵律,月之情。掬一捧澄澈的月光,吟一句咏月的诗句,品一杯调制的香茗。悠悠意境,令人陶醉;朦胧月色,令人痴迷。驻足樱花树下,银色的月光散落一地。仰望月亮那透明的体质,细数交织在一起的闪耀光线,目光追逐着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相似文献   

18.
老师让两个学生画一幅画,画的主题是“母爱”。第一个学生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第二个学生先画了汹涌的海浪、陡峭的悬崖和狂暴的骤雨,然后在悬崖上画了一只鸟妈妈——她一边支起宽阔的翅膀挡着风雨,一边极投入极安详地喂着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阅读共情力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激、体、悟、透”四步教学法和“熏、浸、刺、提”四字文学主张相结合的策略:创境激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读演体情,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善想悟情,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品象透情,推动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助力阅读共情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