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瑜 《收藏》2023,(2):58-61
<正>引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为老子道论的核心,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历代学者争议较多的一章。历代有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数不胜数,对于老子的道论思想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2.
第二章中西医学的有力挑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象元第二十五》  相似文献   

3.
孔德 《武当》2014,(1):49-52
(接上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天下最根本最伟大者莫过于道,天下最仁慈最具功用者莫过于德。然而道与德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是宇宙本来之物的一体二面。道包含着本原的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德则是发挥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有益作用的过程行为。德从本体  相似文献   

4.
孔德 《武当》2013,(5):54-55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释解]对老子道学思想的"无为",笔者以前所见,有三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就是悲观消极的逃避哲学,活命哲学,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对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消除极化与矛盾,使人没有烦恼,平静安然度过,且对社会有益无害。一种  相似文献   

5.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6.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15,(1):60-62
(接上期)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释解】本章句内容,依笔者之见,原来本该是《道德经》全文的最后一章,是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发出的一番感慨。其实这个感慨在老子还没写《道德经》时同样存在。因为老子在正式撰写《道德经》之前,早就将其中的思想在社会中宣传了。因为宣传的收效令他有些失望,所以在撰写《道德经》的时候就将这一感慨抒发出来。不然就没  相似文献   

8.
李滨 《武当》2005,(1):30-33
绪言 "太极"一词,据现存文献,始出于《庄子·大宗师》中,老子说,道"似万物之宗"。许由称道为"吾师"。是大宗师,即"大道"之代名词。庄子依据老子学说而阐明"道"的全体大用,称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太极"的词义是本义,即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9.
孔德 《武当》2011,(4):41-43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0.
孔德 《武当》2013,(6):52-55
(接上期)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解】仔细研究本章内容,笔者进一步推断认定,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的很长时期,"道德"的概念早已为社会熟知,并且深入人心。非但"道德"的概念深入  相似文献   

11.
胡鸿章 《武当》2005,(4):53-56
六、玄关初现《老子》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一章老子记述了在还丹之初的玄览景观,丹士证得玄(?)一窍的初现,圣婴降世露面的正果,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证得了还我命宝的正果。由于天机不肯轻易泄露传人,故本章文简而意藏,是以非证得此正果者,非真师口授心传,多不能识其真诠。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12,(3):53-54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目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释解】本章是老子在讲参同式地修道体验和感悟。修道是以后天返先天的生命修为过程。什么叫以后天返先天?就是将后天具有的感知思维一概不用,一任先天的本能发挥作用。这种状况类似于胎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     
《武当》2008,(6):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4.
于冠英 《武当》2010,(5):50-50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开宗立基的经典著作,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尊为圭臬,奉若“圣经”。同时从“摄生之道”、“养生之道”、“站桩求物”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道德经》,《道德经》对于修身、修心、养生、摄生以及“物”之所状都有着前瞻而又精准的描述,于当世的修性养生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天绪 《武当》2024,(2):4-6
<正>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奥无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来,研读者不计其数,但又没有谁能够完全把握他的精神内核。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问道于老子。据说,有一次孔子出来后,弟子问他有何感受,孔子说,老子是云中的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证明老子是大智慧,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被后人并称为道家三玄,高远神秘。《道德经》为什么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老子是站在云端看天下,  相似文献   

16.
孔德 《武当》2013,(3):51-53
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戍其大。【释解】先说明一下:本章文句各版本有个别地方有出入。如本文“大道汜兮”,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本(下简称黄本)中为“大道泛兮”;如本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黄本为“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如本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黄本为“衣被万物”、“常无欲,可名于小”;如本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黄本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笔者研究后认为,黄本“大道泛兮”之“泛”,“万物视之”之“视”,与文义不符,应属传抄之误。“衣被”与“衣养”义近,可通用。“常无欲”为多余话,也与句子排比不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之“圣人”,用亦可,不用亦可,自可意会。  相似文献   

17.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09,(8):46-47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曰为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18.
孔德 《武当》2011,(12):44-46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本章是针对圣人修为所必须具备的"玄德"而言的,所以全文的落脚点在"玄德"上。当然,所谓针对圣人,并不是说针对那些已  相似文献   

1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历经历史长河。至今仍为人们注目。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其以"道"诠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创作的寿山石雕《道家始祖——老子》,以自己的创作"悟道",通过寿山石雕新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当今寿山石雕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孔德 《武当》2011,(11):44-46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释解】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尚,最善美。老子在这里实际指的就是圣人。圣人的为人品质就跟自然界的水是一个样的。故曰"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有两个方面的品质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