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流域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区和行政区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域,但都有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部分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类区域之间关系处理的不适当,导致了区域开发管理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章最后提出 了流域区和行政区关系优化协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和职能,指出水资源管理必须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行政区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赵的疆域跨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在不同的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区特征的风俗.赵地风俗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邯郸地区、中山地区、代北地区、太原上党地区的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湖北汉江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北汉江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可以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度评价构建了水资源短缺评价体系,并用于评价湖北汉江流域9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湖北汉江流域属于低度水资源短缺风险.9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襄阳、天门、孝感、武汉、荆门、潜江、仙桃、十堰、神农架林区;其中襄阳属于极高度水资源短缺风险;天门、孝感、武汉、荆门等4个行政区属于高度水资源短缺风险;潜江、仙桃等2个行政区属于中度水资源短缺风险,接近低度风险;十堰、神农架林区等2个行政区属于低度水资源短缺风险.  相似文献   

5.
现行水文管理体制以流域机构和行政区划为单位,人为地将水文站网割裂开来,呈现出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了水文站网整体功能的发挥.对行政区界的重要水文站实施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双重管理,可以克服现行水文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水文站网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流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流域管理必须从整个流域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综合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流域内各种资源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综合利用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优化机构设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基于此,流域管理体系必须是"一个全面、两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及其运行和协调机制.巢湖流域通过政府及其环境部门、 巢湖管理局形成了纵横结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模式.但巢湖流域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职权冲突的风险,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善治严责协调,跨区域有效合作,绿色政绩考核和追究环境法律责任,完善公众参与等路径予以克服和完善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省管县改革将带来区域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选择何种方式来进行区域协调和区域管理,对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基于行政区经济、复合行政等理论基础,从行政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考虑,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以辽宁省为例,希望借助于推行省管县改革,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方面的重新构建,加强区域内部县市间的经济合作,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区划体制,以"省管县"改革推动辽宁省三大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体制原因,传统的行政区行政被不断强化.在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以至于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度安排方面进行调整,转变职能,实现政府治理理念、治理形态的嬗变,由行政区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9.
受流域自然整体性和河流流动性的影响,流域水污染治理一般都涉及跨行政区问题。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进而指出,流域管理体制不科学、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环境执法有效性不足、治理主体之间权利与信息不对称是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最大障碍。对于如何构建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笔者提出5点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主管部门执行力;实行“河长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实行异地开发补偿,促进上下游地区激励相容;鼓励公民参与,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创新流域产权制度,克服污染治理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10.
位于广西西部的右江流域是西江水系较大支流之一,由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该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也不尽相同.囡此,遵循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行政区的相对完整性、时限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区域共轭性等区划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区划指标,对右江流域内的生态经济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对流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外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区域城市的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借鉴中外都市圈成功的经验,结合兰白都市圈自身的优劣势,借西部大开发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机,本着依托中心城市兰州、构建兰白都市圈所取得的叠加效益,远远超过各城市各自为政所得到的效益总量的原则,整体推动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京津冀都市圈正凸现出其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这一地区集聚的优质资源和巨大发展潜能给人以热望和期待,要使这种潜能充分释放还需一个“引爆点”和“增长极”。时代赋予天津滨海新区这一使命。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依次递进和逐步释放的过程。构建内生性创新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是滨海新区与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2010年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显得不匹配,建立适合我国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看我国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地区差距过大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分析和总结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济,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随着桂东北地区城镇圩市经济的发展,回族商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规模的扩大、商品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市场的拓展。一方面,桂东北地区城镇圩市的发展促进了回族商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回族在自身商业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圩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回族经济辐射的强度和力度,推动了桂东北地区民族经济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利益主体多元、行政区分割、绩效评估价值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的悖论以及多中心体制与合作协调的悖论等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呈现出较明显的无序状态,由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而形成行政区个体,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治理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公共合作关系、区域公共政策协调、区域公共治理合作主体、区域性社会安全构建的社会基础和可行性策略,指出,社会性突发事件治理中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机制关键在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利益冲突应该让位于区域性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7.
实现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通过利用外资来加快广东山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方法论述了广东山区利用外资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当前山区利用外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山区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拥有广阔的岸线,风力、水力、航运、水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发展最快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江开发的实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沿江地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沿海沿江地区要努力利用好自身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东部地区新的发展亮点。南通市作为江苏唯一既沿海又沿江的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足"水"的文章,力争在江苏新一轮发展中立于潮前浪尖,勇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济困难大学生个性因素中的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该文以SCL-90量表和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为工具,对滇南边疆民族地区两高校的984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查。结果:边疆地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存在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显著,但经济因素的效用是有限的;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镇学生和城市学生;人格特征倾向于"现实性—幻想性"特质的中间态和幻想性。结论:在一定经济额度内,边疆地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经济状况呈正相关,经济条件是其心理保健的必要条件;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有相关关系,二者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实施素质教育,除了体现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外,还体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