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近代中国诸多爱国思潮的一种,其中以邹容的有关思想最为深刻,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邹容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倡扬国民性改造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以《革命军》为主要对象,对邹容的国民性认识作了阐释,并指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邹容的有关认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在对近代(鸦片战争后到大革命前夕)知识界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及其所隐含的主要内在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赵莎 《华章》2012,(17)
新民思潮是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启蒙思想家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新民”的救国方案,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对国民性改造的反思,总结这一思潮,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萧一山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中颇具特色的学者。他把国民性看成从"和平、宽大、知足"到"怯懦、自私、愚昧"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认为"十厄"导致的中庸文化精神变质是国民性蜕化的根本原因;在态度上,萧一山能客观地看待国民性的优劣,与国民性改造思潮中盲目否定或肯定的研究倾向迥然不同;在国民性内容上,萧一山的概括直接服务于建设近代国家的需要,体现出强烈的经世精神;在国民性改造上,他强调利用战争环境震醒国人,并以教育潜移默化,这些措施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肇始于清末,成熟于民国初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衰落。这种教育思潮在不同的时期各具特色,对近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国民性的改造以及近代体育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革命军》中,邹容把国民劣根性归结为奴隶根性,对如何改造国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从揭露国民奴隶根性及其形成原因、构建理想国民、改造国民奴隶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邹容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非常重视国民性改造,不仅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而且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具体路径。孙中山所以倡导改造国民性,是为了确立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以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和社会的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一元现代性话语霸权,克服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理论困境的一种多元现代性话语,在整个现代化理论发展和批判史上因其独特性而凸显出他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中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对象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和传统文化心理。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20世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依然有它的影子,中国教育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启蒙过程。当代素质教育应以改造国民奴性性格和自私心理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以独立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教育自身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中国的传统国民性具有勤劳、消极无为、保守好古、封闭排外、僵化麻木、办事拖沓、忍耐、迷信的传统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特征,也具有以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直到近代,觉醒过来的中国人民才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民现象为楷模架构了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自尊自信、尚武冒险、爱他合群等新国民性品格,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运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是追求人的近代化的进步思潮,是中国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似有这样三个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影响与刺激。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复从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以西学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的实际发展为依据,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并将其作为改造国民劣根性,实现人的近代化的具体途径,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将变法维新运动推向更深层次,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再造国民性思潮,对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