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J.Lefkowitz)以及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K.Kobil-ka),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方面作出的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12,(11):18-19
布莱恩.克比尔卡出生于1955年,1981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因在C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和莱夫科维茨在过去的30年里.在发现和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二人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克比尔卡最初的重大贡献是分离出为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基因。这项研究使科学家们认识到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大族群.它们遍及体内,并有很多类型。当基因组的排序确定后,科学家发现人类有800种以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有很多种受体的功能尚未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洛夫科维茨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克比尔卡,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引领性研究。分析了两位科学家成功的因素,阐述了这一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17:45公布。今年的化学奖项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Kobilka),以奖励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Kobilka),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与杜克大学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教授共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布莱恩·克比尔卡出生于1955年,1981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和莱夫科维茨在过去的30年里,在发现和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二人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克比尔卡最初的重大贡献是分离出为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基因。这项研究使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刘慧 《考试周刊》2013,(7):157-158
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方面的研究贡献。在此之前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研究已多次获得诺贝尔奖。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介导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本文将首先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作一简要介绍,而后详细介绍GPC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成就,与他的博士后导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一起荣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1月12日晚,2012年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美国科学家布莱恩·科比尔卡和夫人田东山,第  相似文献   

8.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一名法国科学家和两名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委员会在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研究烯烃复分解反应、设计合成新型有机物质的热潮.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生产效率更高,副产品更少,产生的有害废物也更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是“绿色化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赵永新 《成才之路》2013,(4):I0004-I0004
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Kobilka),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同国家科学院院七,清华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凶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成就,与他的博士后导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一起荣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0.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哈尔滨市第一中学(150010)吴克勇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三位大气化学科学家所共同获得的.这三位学者分别为保罗·克鲁岑教授(现年62岁,生于阿姆斯特丹,现任职于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化学研究所)、马里奥,莫里那教授(1...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始自1901年,迄今为止已有96年的历史了,期间共颁发化学奖88次,其中8年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未颁奖.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世界范围内对化学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1996年共有126人次获奖(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F·桑格曾先后两次获得化学奖).诺贝尔奖金是最高的科学奖赏,而对它的获得者来说,是在科学界居于超级精英地位的一种标志.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和获奖类别及其内容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把握化学科学发展的脉搏、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对有志于化学科学事业的青年如何成功地…  相似文献   

12.
林白 《教师博览》2008,(12):57-57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水母荧光蛋白的美国科学家。但是,发现这种蛋白质基因并把它给了这些诺贝尔获奖者的科学家,已经不再在这个领域工作,他现在是一名开大巴的司机。  相似文献   

13.
吕寅 《新高考》2006,(7):60-65
一、诺贝尔化学奖 1.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法国科学家YvesChauvin、美国科学家RobertH.Orubbs、Rich—ardR.Schrock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所做出的贡献。已知烯烃的交叉复分解反应机理为双键断裂,换位连接。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最具影响力新闻与化学相关的有两条:一是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二是中国神六发射与回收成功.现将两则新闻与化学相关内容编拟成试题,供教与学参考.新闻之一诺贝尔化学奖——使化学走向“绿色”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发现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做出贡献的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及理查德·施罗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 130万美元,三位科学家将分享这一奖金.原子之间的联系称为键,一个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双键或三键方式与其他原子连接.有着碳一碳双键的链状有机分子称为烯烃.在  相似文献   

15.
这两天,众多网友被一块写着“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电子屏亮瞎了眼。这一标语的版权属于安徽蚌埠一中,原来,该校校友吉娜是新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夫人。据校方表示,这是为了激励在校学生向优秀校友看齐。  相似文献   

16.
现代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山东荷泽市二中(274007)邓文献李远哲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出于他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是至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炎黄子孙,也是第一位和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炎黄子孙。李远哲19...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09,34(3):76-76
据2008年10月9日《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两名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钱永健以及一名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被共同授予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并在使其成为生物科学的一种标识工具方面作了基础性的贡献。GFP目前广泛用作实验工具,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细胞或分子的活动,比如脑细胞的发育或癌细胞的扩散。  相似文献   

18.
晓小 《科学启蒙》2009,(5):30-31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三位科学家共享的,其中有一位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钱永健。帮助这三位科学家获奖的是能发出鲜艳绿光的绿色荧光蛋白,而钱永健的贡献在于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使它成为当今生物学和医学研宄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04科学之星     
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的美国科学家波利泽、格罗斯、维尔泽克(从左至右)。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西查诺瓦、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罗斯(从左至右),表彰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人体细胞通过给无用蛋白质“贴标签”的方法,帮助人体将那些被贴上标记的蛋白质进行“废物处理”, 使它们自行破裂、自动消亡。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  相似文献   

20.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当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借助这一“指路标”,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