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你问我们的学生:你们的语文课经常干什么?他一定回答:经常玩。确实,我的许多课,寓学于玩,亦学亦玩。玩什么?怎样玩?请看一些例子。1.升入初中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我说,山的那边是海,你见过大海吗?大多数没见过。于是我说,那咱们先到海边去玩玩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精美的大海图片,还配上《海之诗》的乐曲,加上海风、海鸟、海浪的效果。他们哪里这样上过语文课?一个个眼都直了。——这,是用玩引起学语文的兴趣。2.学习《斑羚飞渡》,我们玩的是学羊叫,并把羊语翻译成汉语。请看一段实录:师:第二次该怎样“咩”?生:咩咩。(笑。)师:…  相似文献   

2.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能"放",又要能"收"。"放"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和作用,而是有的放矢地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样,"收"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权利,更不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真知的开放空间,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3.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许多教师反对学习课文时盲目拓展,认为此举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造成"走过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对文本正确的解读方法应是"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循环往复.一味地"入乎其内",会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如井底之蛙,这样的"囿于文本"无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光是"出乎其外",当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天马行空,也必然造成语言学习的弱化.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出"和"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夙兴夜寐苦耕耘,效果评价少慢差;不是吾辈太无能,实为尴尬复尴尬!"出自一语文老师之手。也曾用一段戏言调侃:做什么也别做教师;做什么教师都行,千万别做语文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师对生单向传输使课堂丧失了民主,教师绝对权威。有人感喟: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诚然,课改后,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可以问想问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课堂成了  相似文献   

5.
"情有独钟",就像对自己唯一所爱一样,心里想的是他(她、它),感情专注的还是他(她、它)。化用"情有独钟"为"情由读中",想说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切入口在"读",在读中引导学生体验、升华,从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本文就小学语文朗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谈几点个人的浅见,与同行分享。一、情由技生——语文教师要加强朗读技巧的修炼朗读大家,读个菜单都能让听众听得痛哭流涕,情从何来?——技!对于小学生来说,无需概念化地教他们什么  相似文献   

6.
亦师亦友     
曾经听赵光华先生讲他与周汝昌先生的关系,表述为:亦师亦友。赵光华尊周汝昌为师,周汝昌视赵光华为友。如是这样,赵先生恐怕就不好说是“亦友”了。或者,在“友”的基础上,赵先生客气,就成为了“亦师亦友”。不知究里,所以是为“猜猜看”。二人之间的关系,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关系,不是学生可以说了算数的。但是在“老师”口中,却是不会这样讲话的吧。既把学生当作朋友,就不会还摆着老师的架子。所以师道尊严还“严”的地方,把师生情谊搅得再浓,师乃是师,生亦是生。做朋友,老师辈份会下降,学生的地位则得到了提高,不知老师答不答应,学生敢不…  相似文献   

7.
龚自伟 《考试周刊》2014,(40):34-35
对语文来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言是"形式",亦是"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体式角度,从学情角度,从课程目标角度出发,做出既突出多元,又重视一元的准确透彻的解读,让课堂回归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要知道"教什么",教师必须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教师把自己解读到的独特发现转换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产生共鸣、理解作品,这是"如何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受到抨击和批判,教学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与粗糙处理造成的。一、"教什么"的问题文本解读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式思维下的解读套化、僵化和浅显化等方面,这是阅读教学常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根源。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从人性、文化、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单纯地追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应该是自得其乐的事,爱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没有旁人的干涉。而语文课的阅读,学生选择什么方法,思考什么问题,花多少时间,都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是在为老师读书,哪里能够自得其乐呢?怎样在语文课上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干涉",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们乐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7,(9)
对小学生来说,最难的不是怎样写,而是写什么。所以,让学生"有的写",无疑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个难点。一、让学生"有的写"的关键是关注"自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学生真的是"无米"吗?如果这个"米"就是生活,那就不是无"米",而是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是什么?新课程《考试大纲》说得非常清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不是一般的重要概念,而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在文章中含有特定的属性。阅读时,如果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很难读懂文章。科技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大多是关涉文章主旨和重  相似文献   

14.
尹小华 《生活教育》2013,(10):123-124
罗恩·克拉克,美国当代著名优秀教师,其教学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曾经是他最不想从事的职业,但一次迫于父母压力而"误入歧途"成为了一名教师。从此以后,他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他究竟用了什么"邪门怪招"呢?带着这种疑问,我阅读了他的著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从开始的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到最后对这位"降魔高手"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奇思妙招,而是因为很多我们感到似曾相识的"工夫"被他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我们好像总差那么一  相似文献   

15.
<正>孔夫子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他人。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我想说,"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即使是你觉得好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韩非子》中的郑人,是一个"我把我觉得好的都给你"的典型代表。郑人爱鱼吗?当然爱!他买了一缸鱼,放在  相似文献   

16.
亦厂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亦厂亦校",就是"企业进校,学生进厂",行业、企业深层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培养的全程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对这一机制进行了探索:学生一入学就被赋予"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宁波宁海模具产学研基地中企业的员工。一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深入车间第一线,与生产实现"零距离"接触,在现场观摩和操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写作研究中,我们发现,文艺理论家把作家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即:素材积累———艺术构思———写作,这对我们指导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如果把学生的作文过程(命题作文)也划分成阶段,大致是:审题———选择材料———构思———作文。把作家创...  相似文献   

18.
观察: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滥竽充数》教学片段:师: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乐队?又为什么要逃走呢?生:他逃走是怕追查。生:他是为了骗取俸禄。生:他肯定逃到外地做生意了。生:也有可能去旅游了。【反思:浅尝辄止、脱离文本】课堂上阅读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却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偏离课堂的主线,在文本之外的边缘地带徘徊,导致教学不能深入课文的"腹地",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可谓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笔者始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个性化阅读教学只要做足做好文本、学生、教师这三门"功课",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一、充分尊重作者,深挖文本潜在资源余彤辉先生指出:"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认准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谬误。"文本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这一对话交流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会有很多超出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只有从容地直面"意外",灵活理性地处理"意外",才能让"意外"成为课堂上的亮丽风景,从而展现课堂教学与众不同的精彩。镜头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九色鹿》是一篇精彩的民间故事,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文,在重点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充分给予学生朗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九色鹿和调达的不同形象特点。交流展示时,一位学生却把感受集中到了乌鸦的身上,他说:"乌鸦能在危急时刻帮助九色鹿,而调达呢?九塞鹿对他有救命之恩,而他却贪图钱财,恩将仇报,乌鸦和他比起来,虽然长得乌黑丑陋,但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不能不让我们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