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与文学都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重理,文学重情.另辟蹊径地从文学角度解读数学问题,发现好的数学问题应具有趣味性、独特性与拓展性,而此"三性"又正好暗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由此可观,数学与文学绝非隔着重重屏障,本文就着重解析数学问题与避复修辞之间的相互关联,期望能够增添数学教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底层写作"研究的火热,对"打工文学"的研究也日渐引人注目.但是,"打工文学"之前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本文试图提出"打工文学"研究的六个核心问题,打破以往研究的僵局.具体包括:关于"打工文学"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服务对象与作者身份改变的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血性"表达问题、关于"后打工文学"的诸多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审美体验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审美不是文学与艺术的专利,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张奠宙先生"‘悟’的过程,就是数学欣赏过程"的论断就确证这一点.如果说,数学欣赏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那么,数学审美体验则是亟待耕作的一方良田.本文以数学活动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施"审美体验"的数  相似文献   

4.
以"数学写作"为抓手开展深度教学实践研究.根据数学学习过程和层次,把"数学写作"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划分为五类:数学现象与问题,数学探究与思考,数学概念与方法,数学解题与应用,数学反思与拓展.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案例分析,总结实施策略,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解决已是国际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相比之下,在中国西部地区正在开展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数学教学研究(简称"'情境--问题'数学教学")虽然没有像"数学问题解决"那样"热门",但经过研究人员几年来的努力探索与实践,这项试验已日益显示出"她"的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这项试验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关注与支持. 在此,我们试图探究一下"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赵树理与丁玲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它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性追求,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是,"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于主观出发的自发功利意识;而"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则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一种体制文学的诞生,显示出一种带有客观强制性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上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对仗句,数学上也有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有坐标,线有方程"的对偶语,还有"和与积","或与且","奇与偶","sinα与cosα","直线与平面"的对偶词.数学中的对偶是指在一个命题的结构中,将其一个(或几个)元素换成对偶的一个(或几个)元素而获得一个新的命题.若变换前后的两个命题都是真命题,则称这两个命题互为对偶命题,数学解题中构造对偶,享受数学美.  相似文献   

9.
提起"对偶",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文学中的修辞方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都是运用对偶修辞的诗句.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有对偶的存在,数学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运筹学中的对偶问题、高等代数的对偶空间、高等几何的对偶原理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那么古诗词怎样进课堂呢?一、诗词中的数学之美——诗词妙用于数学课堂导入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  相似文献   

11.
<正>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目标"中明确指出数学的美学意义,体现了数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和发掘数学之美,让数学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与抽象.在我们的世界中,自然、宇宙、文学、音乐  相似文献   

12.
核心问题是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数学知识的"关键点"、紧扣动手操作的"思维点"、抓准数学思想"共同点"设计核心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发现、数学探究与数学概括.  相似文献   

13.
数学思维体验学习是数学体验学习的一种,是通过观察与分析、猜想与验证等"抽象"思维而获得的一种体验.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适的思维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思维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驱动性问题,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实际问题的解"的数学建模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一些规律与方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切磋.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文学可以欣赏,数学其实也有其本身特有的魅力,也可以欣赏.让学生来"欣赏"数学,激发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树立信心. 1.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知识分为人文、数学、科学三大体系,数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今后不懂数学的人势必寸步难行,在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每一次对比都必将引发一场数学教育的改革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曾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与"激发",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考虑的.如何"引导"与"激发"呢?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并不具备现代性品质.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应当兼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一种"不见"与"遮蔽".十七年文学中健康的颂歌文学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范畴;而对作家个性的压抑和对人物主体性的排斥则具有明显反现代性的特点.在后者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为重要.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但内容研究得少.数学教学的方向与内容相比于数学教与学的方法更为重要、根本.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首先明晰"教什么"的问题,然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数学教学要依据"学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构有意义的数学"学材".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历来凡是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理论大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特雷·伊格尔顿也曾在<文学是什么>一文中进行过批评式的探讨,其中涉及到了对文学的虚构性问题、文学语言"陌生化"问题、丈学的实用性和稳定性问题的批评,以及价值判断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没有本质.笔者认为,无论文学有无本质,文学肯定是存在的,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问题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良好的数学"问题链",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主导性"问题、"梯度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变式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探测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角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20.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基于数学解题认知过程与解题策略角度、基于"归类"的视角、基于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的视角等,具体研究领域涉及几何解题中的视觉模式识别、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模式、数学建模中的模式识别等.由于在知觉领域与问题解决领域"模式识别"的表述存在一定的混乱性,将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界定为:当主体接触到数学问题后,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某数学问题图式相匹配的思维与认知过程.并进一步通过其与"归类"的区别与联系、与"化归"的区别与联系使"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的概念得以澄清.在范围上,把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界定为一种思维过程的阶段或者思维策略,认为它是解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解题的全部.对于未来的展望,期望系统的理论研究、期望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认知过程与机理的实质性的研究以及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教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