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其《祝福》里,让祥林嫂备尝“丧夫失子”的悲痛:两次丧夫,唯一的儿子又被狼衔去了。丈夫的死缘于病灾,儿子的死纯属意外事故——“遭了狼”,一句话,祥林嫂丧夫失子,都是缘于自然因素。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如果说这仅仅是为了加剧祥林嫂人生命运的悲惨,那么,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像后来改编的电影《祝福》那样,让贺老六死于积劳成疾,死于逼债,死于封建剥削和压迫;也可以让阿毛死于饥饿或惨死在东家的棍棒之下。这样的情节安排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或者,如果把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自然力的摧残,从而认为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正>祥林嫂是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性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年轻丧夫,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然而,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吃掉。当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到鲁家做工时,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  相似文献   

3.
<正>《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该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3月《东方杂志》二十一卷六号。它描写的是勤劳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平凡而悲惨的社会悲剧。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丧夫失子本是她的不幸,结果在当时的社会里,反而成为她人格上的污点。  相似文献   

4.
只言片语见神情广西/陈贤书鲁迅写小说,十分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只言片语,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祝福》中写被改嫁后再次丧夫,又因失子被逐出贺家而二进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祥林嫂,她向人们叙说自己的孩子阿毛如何遭狼的悲惨故事时,总是说...  相似文献   

5.
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始发于 1924年,距今已有 70多年了,却并未因历时的久远而失去魅力与光辉,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精炼的作品,读者却总也"品"不完、"道"不尽,可见其张力之大。笔者在重读这一经典作品之后,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样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通过"我"之口,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惋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深刻揭示旧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祥林嫂以其悲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和悲剧的形象震撼人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本质。把浓烈的悲剧氛围和选材的典型性、艺术性相联袂,相互烘托,交相辉映,使主题得到深化,不仅值得师生鉴赏,更堪作我们写作的拓本。 一、小说要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尤注重后者。 小说的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这时她已丧夫失子,被大伯收拾屋子驱赶出来,可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下,这  相似文献   

7.
历来读者对祥林嫂的死因,说法纷纭,各有说辞,存在着多元解读:有的人说祥林嫂是穷死了;有的人说她是被逼死的,逼死她的有人说是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有人说是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那些看客,也有人说是她前婆婆;有的人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迫害等等。文章通过不断分析矛盾,层层推进,最后揭示出祥林嫂穷死背后的真正死因:即封建礼教——无主名无意识之杀人团的隐性凶器,将祥林嫂摧残致死,来完成祥林嫂之死因的揭秘解读。  相似文献   

8.
佘(shé)太君是一个有胆有识、保家爱国的女英雄。在丧夫失子的情况下,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让孙儿杨宗保镇守三关,自己在家中统率着杨门女将演兵习武,教育孙辈。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通过"我真傻"的哭诉,显示其失子之痛及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在文本构思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低妻一等,接近于奴仆。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到,不仅妾进入夫家时没有正常的婚姻仪式,往后即便当上填房,她的地位仍将借助于子嗣得以维系。若不幸丧夫失子,同样面临着被夫家亲房侵夺名分、财产乃至再嫁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周冰清 《现代语文》2010,(6):110-111
《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有多种解读,有的认为是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悲伤而死;有的认为是大伯子收屋,使她没了安身之处,穷死的;有的认为是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人的冷漠合伙杀死的;有的认为是祥林嫂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导致了她的死亡。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的确,从表面上来讲,吃儿子阿毛的狼、收屋的大伯子、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的人对祥林嫂之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旧中国不同阶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祥林嫂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农民,她善良、勤劳而本分;爱姑是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较祥林嫂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她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和反抗;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先进的思想,勇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追求爱情自由。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性格,但是,却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也承受着社会制度带给她们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中,深入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妇女阶层。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祝福》、《伤逝》、《离婚》中刻划的祥林嫂、子君、爱姑这三个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在鲁迅描写的妇女形象中,受封建压迫之重,摧残之烈,莫过于《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从她身上,集中反映了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是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悲惨的一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祥林嫂注定只有死路一条。而且 ,祥林嫂身上那真挚感人而伟大的母爱也一同被封建礼教扼杀了。可以说 ,祥林嫂被逼上死亡之路的悲剧是从痛失爱子、母爱不被人理解同情反而遭到肆意践踏开始的 ,特别是在套上“不节”的礼教绳索逼其精神完全崩溃、麻木以后 ,更加速了她的死亡。对母爱的扼杀 ,正是封建礼教的罪证之一。纵观祥林嫂一生 ,可把阿毛之死作为界限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祥林嫂的一生本来都是在悲惨中…  相似文献   

16.
<正>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无着,落入鲁四老爷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张浩逊同志《怎样看她的红眼圈——对《祝福》一句话的理解》一文,正确肯定了四婶是“虐杀祥林嫂凶手之一”,然而他对“凶手之一”的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作的解释则是“为祥林嫂讲的‘亡夫丧子’悲渗事件本身震动、伤感”的结果,并指责别人“把鲁四太太眼圈发红说成是虚伪的表示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而只有他的论点:四婶“为祥林嫂‘亡夫丧子’震动、伤感”才可从作品中找到论据.据他自己说这论据是“祥林嫂与鲁家”无仇,所以祥林嫂的不幸不会“被他们当作喜事庆祝的”.张文论点论据,我很难苟同,故作此文与张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8.
祥林嫂实际上是被她婆婆卖了的,婆家按理是不能随意卖儿媳妇的,休儿媳妇就要有理由,卖就更不用说了。从小说本身内容来分析,祥林嫂比丈夫士十岁,这样的婚姻不正常,她可能是婆家买了的,又被婆家卖了:文中没有提她的娘家,无娘家的女子任人摆布;她在祥林家没有孩子,婆家又穷,卖她就更可能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反抗性格是不是她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有人说:“祥林嫂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奴才,她并不甘心情愿任凭封建势力摆布自己的命运。”有人说:“她不甘心就这样被封建势力所吃掉,她奋力挣扎着,反抗着”。“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奴役、压榨、摧残、虐杀的一生,也是不断挣扎,反抗的一生。她不肯屈服,不甘心被人们当玩物买来卖去,而竭尽全力反抗”。总之,这些同志认为,反抗性格是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