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队军事工作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强的特点,每年从新年伊始到年终岁尾,常态工作什么季节该干什么,几乎“年年岁岁花相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也很容易走入同质化、循环式怪圈。报社编辑们收到的稿件,有不少是“今年豆腐炖白菜,明年白菜炖豆腐”,大同小异。这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稿件,实在让编者作难。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下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上海举办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班。作为这项活动人数最多的报纸组与会者,在为期4天的学习交流中,我有两点突出的感受。其一,在传媒硬件日益优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新闻精品的孵化条件和衡量标准似乎并没有改变。一如歌中所言:“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其二,新闻精品从发现到表现,固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似有真经可言,却并非取巧的捷径。少不得倾力的策划,少不得激情的投入,少不得艰苦的付出。也如歌中所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相似文献   

3.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关于稿件盖章与否,我想先谈这样一件事情: 1985年4月,我厂曾发生一起自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盗窃案。开始,我征求领导意见,是否可结合事实写篇稿件?回答是:“咱还是别找那个麻烦”。但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11):138-139
<正>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比以往更大,也更明亮,以至于重得无法在空中挂住。“月亮抖了一下,接着晃动起来”,就这样,月亮从夜空中掉进小月住的这片森林,变成了一片又一片闪闪发光的碎片……无比喜欢月亮和星星的小月想要帮助月亮重新返回夜空,怎么才能做到呢?  相似文献   

6.
细细排列星星,沉沉捧出月亮;抚送黎明的清风,留下朝阳升起的地方。张张页页白色纸上,宋体、隶书、楷字……字字点点弹奏出:宇宙音符天下百姓和国家乐章。轰轰隆隆轮转机,声声动听。心与机声共鸣,相伴相依;合声唱诵新的一日。当第一辆汽车驰向街头,载去月亮和星星。金色的阳光便煦煦普照大地。擦一擦额上的汗珠;揉一读疲乏的眼皮;喝一口已凉的茶水;只待夜色来临,再精心安排月亮和星星。排星星 捧月亮──夜班排印工人@贺泽  相似文献   

7.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8.
“取稿凭质不凭名。”这是邹韬奋做编辑工作的座右铭。1936年,邹韬奋收到孔另镜的一篇稿件,只因为写得不够通俗,尽管该稿内容不错,而且孔另镜又是茅盾的内弟,还是作了退稿处理。就是对自已的“顶头上司”黄炎培的稿件,韬奋也不是轻易地照登照发,认为该修改的还是要他修改。  相似文献   

9.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10.
许:老蒋,关于新闻摄影,最近有什么考虑吗,我是说,你近来接触到的图片稿件比较多,感觉其中有什么问题值得一提吗? 蒋:还是那个老问题,即人的表现比较弱。我很欣赏高尔基说的:“文学就是人学。”是否可以引伸一下——“新闻摄影就是关于人的摄影”。 许: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的新闻,无论是报纸、刊物,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办给人看或给人听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要关注人。新闻摄影更应当立足于人的表现,表现人的奋斗、人的企盼、人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人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来的写作实践和宣传思想工作中,我感到不论是记还是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稿件时,都应当把握好“十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土记者”的通讯员,同专业记者比起来,在采写新闻稿件上有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专业记者比不上的优势。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桥人,在此地工作了几十年。因此,对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我就比一般外来记者熟。这便是我写家乡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在平时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说起那个乡镇那个村组,我明明白白,就不需多问。最近,我在采写区上发挥水利设施抗旱保秋的稿件时,区水电局干部介绍打的机井、修的渠道、埋的管道,大多是我平时耳闻目睹过的。所以,采访十分顺当,稿件写出寄  相似文献   

13.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14.
郭红 《出版参考》2009,(10):37-37
翻着几米的书,一页一页看下去,看文字,也看画,慢慢地觉得自己就是画中的那些人了。是那个正在跌跌撞撞地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独自在城市里穿行的盲女,还是那个为了女儿向月亮祈愿的痴情父亲。慢慢地,竟然又想起了好多童年时的小事,还有童年时某个场景带来的至今未曾忘记的感觉。忙碌的时光里,竟然也有了一些静静体会从前的时刻了。  相似文献   

15.
人们总以“有损媒体及读者利益”为由,责备“一稿多投”者。其实这种责备往往委屈了投稿者。其一,稿件只有“登”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知识产品,才谈得上“有损”还是“有益”,而刊登大权掌握在媒体编者手中。一稿如果只是“多投”,而没有“多登”,何来“有损”之说?因此有问题也出在“多登”上。既如此,该打投者的板子,还是该打有稿件生杀之权的编者的板子?应是不难明白  相似文献   

16.
台北安徒生出版公司最近推出《小小自然图书馆》,接着还要出版《小小科学图书馆》、《小小生活图书馆》。这种以儿童为对象的知识丛书,通过台湾和外国的插图画家的绘画,以散文笔调介绍科学知识。描述小花小草的生态,让孩子对自然生态产生“印象”,藉星星月亮太阳的作息、形状、线条的变化谈科学“原理”,甚至透过运动、交通、购物及如何绑鞋带等告诉他们生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颇费思忖的问题:某项政策是早点宣传好还是晚点宣传好?某个热点问题是从宏观角度报道好还是从微观角度报道好?某种社会现象是一般议论好还是深层剖析好?某篇批评稿件是来文照登好还是有所保留好……凡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把握好报纸宣传的“度”,不仅仅是稿件处理技巧问题,还是关系到舆论导向、宣传基调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因此,把握好“度”是报纸宣传中必须看重和练好的基本功。根据大局需要确定宣传节奏的急缓与报道材料的取舍。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报纸宣传,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如何加快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如何维护  相似文献   

18.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20.
要让新闻“实”起来,深入现场最重要。而现在的“现场报道”也的确越来越多了。但我在想:写了现场,写了具体事, 稿件就实吗?恐怕还不是。怎样认识现场报道的“实”,我还是从几篇稿件的采写说起……大实若虚,扎实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