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与禅宗对净土的不同诠释的背后,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同理解,也是他们不同生存境遇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封建社会民间群体中的一个个体,蒲松龄受道教观念影响是极深的,《聊斋志异》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佛、道思想为两翼的,但道教思想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佛教思想。可以说,道教观念虽属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范畴,但却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提供了合适的载体。而蒲松龄对于既有道教观念的超越,是《聊斋志异》具有恒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佛教不同宗派思想入手,探讨《聊斋》创作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缘起缘灭、因果报应、灵魂不死、三世轮回、“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等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内容,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作品可以找到这些思想存在的印迹,本文意在从分析文本出发,对蒲松龄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进行观照,并试图从其本人的境遇、生活时代、家庭影响等方面来探寻他受佛教影响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家写文,大都体现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而《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与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笔者称它的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人的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浅论《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救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7.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 ,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 ,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佛教最流行的是禅宗与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的;又因为它的始祖慧远曾在江西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也称莲宗。 净土宗思想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时,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就流行这类信仰的经典,说释迦世尊所处的国土以外,其他国土也有佛。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  相似文献   

11.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的思想在万历二十八年发生了急遽的变化,表现为其佛学思想由禅宗转为净土,其哲学思想也从李贽、焦竑一系转向反省、修持,这一转变是受生活变故的影响和对生命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惠洪是作丰硕的一位学型禅僧。《禅林僧宝传》是在旧有灯录之外别撰记载禅门五宗名禅师“前言往行”的新型禅宗史书,不仅为丛林说法参禅提供前代的事例、可以用以启示学人的公寨语录。而且由于记载了很多活跃于晚唐至北宋社会名禅僧的传记及他们与士大夫之间密切交往的事迹,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化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禅悟与经教     
禅宗强调顿悟成佛,但是慧能及其弟子以及后来的众多禅师都非常重视对佛教经教的学习,这从悟道的因缘上来说是有其深刻的原理在.因此,即使上上根性的慧能及其弟子们也不能僭越.后代禅宗大师们呵佛骂祖的言论,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望文生义则往往造成狂禅之歧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较早的石刻材料《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和后出的禅宗典籍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晚唐时代临济义玄和其弟子孔存奖(即奖公)在河北弘法的情况,期冀能由此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临济禅的发展轨迹,以及作为割据型藩镇的河朔地区的文化面貌。据《奖公塔碑》所载,孔存奖本为幽州人,在盘山接受最初的佛学教育,习禅法,后来拜临济义玄为师,到魏博镇大力弘法、敷导民俗,被视为“当世如来”。这体现了同为河朔藩镇的卢龙镇与魏博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竞争。而后出的禅宗文献只着力强调奖公继承义玄的禅法,将义玄塑造成具有预见政局的能力的“神僧”,叙述他在幽州地区的法嗣的事迹。这一切都是为了建构一个更为清晰地传灯谱系、编撰本宗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善恶观和道德关系两方面阐述了禅宗伦理对于建立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意义,其去恶行善、众生平等、慈悲利他等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的己我、己他和人与生态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禅宗思想中“空”、“善”、“悟”、“智”等基本概念为个体解释、解决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现安身立命,推进现代人类意义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是在以往类似作品的基础上深化拓展,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意愿.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塑造了大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智慧敏捷的动物形象,同时他的笔下也出现了少数作恶害人的动物形象.这些或善或恶的动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对自身、对社会现实人生的悲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