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持久力弱。怎样才能保持兴趣,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呢?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补表演、补空白、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教师“补”的艺术,主动参与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者日前与某中学一位教师谈天,这位教师说,在全省范围内,可能南京的中学教师搞有偿家教是最"疯狂"的了。"暑假里我在南京的妹妹家住了几天,走访了几位大学时的同学,发现他们根本没时间与我叙旧,都在  相似文献   

3.
数学知识都具有“形”与“质”两个方面。“形”与“质”在认知结构体系的协调下应是统一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或先“乱”其形,或先“忆”其形,或先“明”其形,或先“补”其形,善用数学知识之“形”来凸显数学之“质”,以达到数学教学的“形质”兼备。  相似文献   

4.
任何变革都必须是从怀疑和否定开始的。2006年,我在与媒体记者对话中第一次聊起“三教”(即教育、教师、教学)话题,时代背景是素质教育的“南京现象”。我认为,在中国,“三农”问题国人耳熟能详,从中央到地方紧抓不放,但“三教”问题关注者却颇少!“三农”属于重而急的事,“三教”属于重但好像不急的事,但“三教”问题解决不好,后果将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5.
孙振江 《教师》2010,(32):112-112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中下生”,而每一位教师对于“中下生”都有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处理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有四种方法,把它们总结起来分别是“吹”“拉”“谈”“唱”。  相似文献   

6.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没有同志”山东省淄博市纪希柱前不久,我到南方某市出差,在某宾馆办住宿手续时,见服务台有好几个女服务员在闲聊,便习惯地朝其中一位叫了一声“同志”。只见全无反应,照旧说笑。我以为声音小了,就又贸然高声补了一个“同志”。这次果然有效,都停止了嬉戏...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一次集中听课时,无意中发现上课的几位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意外”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做法。回忆曾亲历的各种“突发”事件,我觉得这种方法几乎成了我们教师挡住学生突然性问题的不败盾牌,现已被许多教师效仿并熟练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初三、高一、高三学生都请在职教师做家教,其他学生也多半在上一些名师辅导班。“课内不足课外补”现象已渐成气候,不少学生在学校放了学,啃上几口面包就到老师家报到,有的干脆在老师家搭伙。一些名师的“业余收入”直逼万元,就是一些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也因戴上了名校教师的光环,做个几年家教就解决了一套房子。社会上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课赚钱称之为“走穴”。只要在GOOGLE搜索引擎里打上“教师走穴”4个字,搜索到的结果就有2600条之多,关于教师走穴的利弊纵说纷纭……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就是说教师的好坏优劣由学生评定。有人说,这样做,“道哪能尊?师哪敢严?”有人说,这是“大民主”、“一窝哄”,还有人说,这种制度“弊大于利,甚至会积弊成俗”,如此等等,不断责难。我是一名教师,在河南科技学院任教,我认为“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好。  相似文献   

11.
李波 《教师博览》2008,(5):45-45
好友在一起聚会,无话不谈,说到学生时代,竞有一名男士脱口而出:“我这一辈子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可以.就是不与教师打交道。”身为教师的我马上反唇相讥:“说谁呢?不想与我来往就直说,不必拐着弯说话。”自知说话过火的那位男士意识到了我是在为我的职业打抱不平,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在我的苦苦相逼下.他才道出了“不与教师打交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崔小春 《江苏教育》2007,(11):43-44
在公司门口悬挂写着“我很重要”四个字的大匾.开展“教师自己寻找优点、长处”的活动.让教师纷纷言说“我很重要”……这些形式能不能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但这些形式都是表面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具有渗透性和长效性,如果真要达到案例中所说的“只有当所有人都具备了主人翁的思想.单位才能铸就品牌”的境界,单靠这样的喊喊口号、挂挂标语、搞搞活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学生表扬优点、批评缺点已成了不少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习惯于用统一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其实,一律这么做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身上的毛病很多,连他的家长都很无奈地请求我,要多给他“穿小鞋”,少给他“戴高帽”。  相似文献   

14.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作业让家长签字好不好呢?这是一个需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弄清楚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第一次看到“家长签字”,还是远在六十年代前期。我在南京读大学时,姨妈家有个孩子在部队幼儿园全日寄托,每逢周末幼儿园有专车送孩子们回家。家长接孩子时,总要检查一下孩子有没有把“联系簿”带上。几乎成了习惯,家长们都在晚饭后的饭桌上认真阅看教师的“本周寄语”,阅毕郑重签上姓名。这些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忙,然而这件“小事”都能坚持做好。我多次看到姨妈以十分钦佩的神情称赞教师工作负责、观察细致,评语写得入木三分;小表弟则专注地听着他妈妈对教师的夸奖,尔后喜滋滋地收藏好“联系簿”。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运用“反馈”与“矫正”实践体会董桂梅一、直接反馈1.从课前提问中收集信息在课前的几分钟内,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复习提问,巩固复习旧知识并为本节课新知识打基础。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做法,采用了“串问串答”的复习提问法。这种复习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现在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更方便地了解情况,就在班里安排“眼线”,让一些学生通过“打小报告”提供信息,于是许多班上都出现了“告状大王”,而这些同学也因此被其他同学疏远与排斥,甚至孤立。我为那些告密的同学感到伤心与无奈,他们不可能天生就是告密者,却成了教师手中的棋子,执行着教师布置的“地下任务”;我更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感到不解与愤怒,尽管如此一来,他用不着像警察一样老盯着班级,学生害怕被揭发,老师不在的时候,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才是最可怕的!教师为了自己便于管理,粗暴地采用这种培植眼线…  相似文献   

18.
苏州人管“话”叫“闲话”。“说话”就是“讲闲话”。我在苏州生活到三岁,然后被送到南京由妈妈带。离开苏州前,奶奶怕我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就教了我好些她认为是普通话的话。结果刚到南京时,我讲的话不仅南京人听不懂,连我妈也听不懂。谁知上了一个礼拜幼儿园,我就学了  相似文献   

19.
继教育部发出《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之后,各省市都相继发出贯彻文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禁补”令。虽然“禁补”仅仅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可以看做是一个典型。当“禁补”令的公布如潮而来时,我作为校长,感到可以舒一口气,因为我对“教学一味靠加班加点补课”的做法从来都是反对的.  相似文献   

20.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