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时指出:“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温总理的话提醒企业和企业家,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互利主义。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时指出:“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温总理的话提醒企业和企业家,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互利主义。  相似文献   

3.
"裂痕效应"教育预防策略主要有:教育重心要由只重职业技术转向人格和人性的培养;拓宽助学渠道,加大对贫困高职生的物质扶持力度;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使其以健康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挑战;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净化校园环境.文章认为防止"裂痕效应"最为根本、有效的策略是提高高职生道德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5.
对于孟子来说,人性问题不是一个依靠对象化认识并运用概念加以抽象化表达和讨论的问题,而应在具体的人类活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通过主体的践行和抉择来证显人性的本善。而"天命"则以价值之源的身份成为人间秩序之非在场的言说者,赋予性善以超越性意义。同时依靠切近生命的操存工夫来不断澄彻和存养主体自身,回复真我,从而与天命相配。这使得儒家的教化意识和价值理性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6.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是依明清儒学的世俗理想创作出来的旧小说,体现了近代前叶寻常儒生完满的人生理想和思考方式.这部被目为思想平庸的作品,因形象地演绎了道德化的人生图景,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伦常政教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出发,阐释<儿女英雄传>道德主题和人物.小说以简朴的笔意、简单的人事写出道德伦常在民间社会的活力,从而回答了<红楼梦>统治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安学海的道德带有"君子有私"、"君子爱身"的色彩,是明清"日用常行化"的民间儒教,表达了对人情人性的新认识.黯淡时代和凄凉的晚境造成了文康创作时的暮年心态,为青才子和侠女形象带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这年头,中国人腰包日鼓,出境旅游者日渐增多,而四处大着嗓门的喧哗声更是传遍了全球,究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喧哗》呢?春秋时齐国的懿公在多年的血腥残杀中登上了王位,对人性阴暗的洞察促使他满怀轻蔑地打了个赌,他本来会赢的,如果没有《澡堂子引发的血案》;《中国家长的"十把刀"》是危言耸听还是微言大义?我们指责社会不公,指责教育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在培养孩子?偏僻的山区中学,当素质教育与分数发生冲突,《素质教育的尴尬》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李海燕 《职业圈》2008,(20):80-82
“裂痕效应”教育预防策略主要有:教育重心要由只重职业技术转向人格和人性的培养;拓宽助学渠道,加大对贫困高职生的物质扶持力度;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使其以健康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挑战;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净化校园环境。文章认为防止“裂痕效应”最为根本、有效的策略是提高高职生道德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认输才会赢     
王道者就是要关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平衡,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先利他后利己”,“利己”可以赢得一时,但是“利他”可以争千秋。  相似文献   

13.
"天理"是理学中的最高标准,是普遍、客观、永恒的"理",包括天道、物理、性理、义理四类。"良知"是心学中的最高标准,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其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将理学中的"天理"偷换成了心学中的"天理",可二者并不相同,理学的"天理"是外在于人类的,是高于人类的存在,而心学之"良知"则是内在于人类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平庸的恶"是人们研究犹太裔女性汉娜·阿伦特思想的一个热点。这个理论是从人性的层面思考道德和政治领域中的集体与个人的责任。阿伦特认为恶并不是人性本身所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固有的一种品质,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恶没有深度,与它相反的善才是有深度的。阿伦特说恶是平庸的,这里的"平庸"二字仅仅是在说恶的性质,并没有同时默认这种恶的危害是轻微的;相反,看似简单直接地产生的恶,它的后果却很可怕,危害很大,甚至极具毁灭性。阿伦特"平庸的恶"这个思想的提出,给当时世界思考德国纳粹罪行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角度,应该是震撼人心的。直到现在,这一理论仍然为我们看待集体罪恶、集体暴力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大多数人作恶其实是无意识的,是不曾思考的结果,只是盲从于某些东西。  相似文献   

15.
认输才会赢     
施振荣 《职业圈》2011,(34):58-58
王道者就是要关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平衡,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先利他后利己”,“利己”可以赢得一时,但是“利他”可以争千秋。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图"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究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群山回唱》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精神生态危机的各种表征: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情感世界的缺失,文化身份的困惑等,因此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出发,解读《群山回唱》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危机并尝试探究导致其背后的的文化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呼啸的爱恨情仇中人性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的主旨是对人性的批判,而非对现实的批判,这正是它被誉为"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以及"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的原因.它对于人性的论述非常成功,指出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与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呼啸山庄>在描写主人公爱--恨--爱的人性转化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最终战胜了人性的邪恶,爱远比恨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系列小说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则把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梁晓声创作评价的核心问题。评论界的分歧在于,梁晓声塑造知青形象乃至书写某一段苦难历史时所建构出的崇高生命境界,到底是人性之善美还是人性之愚昧,又是否是粉饰了现实、掩盖了苦难。前一个问题,指涉文学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这些灵魂在被赋予传统光辉的同时,更展现了人性欲求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与选择。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挣扎,更多的是施蛰存在接受多元文化时的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