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法学派的奥斯丁提出的"恶法亦法"命题在西方法学界一直饱受批判"恶法亦法"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其中包含着法的秩序、正义及平等价值,对中国当代的法治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恶法亦法"的起源与内涵,初步分析"恶法亦法"理念的价值追求及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积极意义,并简要说明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如何真正践行守法理念。  相似文献   

2.
刘海娟  谢亚萍  张辉 《职业圈》2012,(30):59-6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现代性“和谐”理念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关于世界本体的概念,分别为"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虽有共同性,但其差别却是根本性的。从本体论上看,"道"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而"逻各斯"却是一种"有"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是无法用语言把握与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必须通过整体性的体悟方能认识;而"逻各斯"恰好相反,是可以言说的,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能够对其理解与认识;从价值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无为;但赫拉克利特却高扬人的理性,使人充满自主精神。理清"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局限,以便更好地会通中西哲学。  相似文献   

4.
洛克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批判"君权神授"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天赋自由"的个人权利思想。洛克的个人自由权利的逻辑起点为自然状态,他认为,自然法等同于理性,人在自然状态中受理性的指导。在自然状态社会中,人的自由权是无法全面保障的。洛克认为,公民通过每个人"同意"由自然社会进入公民政治社会共同体,制定全体公民同意的共同法律法规,并通过现成的社会法规定自身的行为方式,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权利。同时指出,自然法则和社会法都具有局限性,要辩证看待它们的统一关系。洛克的自由权利思想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有条件的自由,这对推动个人自由权利的行为选择、法治社会建设和政府行为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名重一时的新安派布衣画家戴本孝,善画山水,艺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而"我用我法",画山水尤其强调"师法自然""以天地为真本",并以篆刻"师真山"(见封底)为铭。人类社会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是不断认知自然的智慧升华。就画艺本身而言,"师真山"少不得临摹前人山水画作品的研习历程。所临习前人作品的山水,已非"真山水"矣。因而,"师真山"所创作的那已非"真山"的山水画作却是由画艺展现的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的进程,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人自身本是社会和自然的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发展过程的担当者和承载者,那么,人的发展问题必然是与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在共同进步中所探讨的现实性问题。在这里,始终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作为主体的人的特殊性以及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性和协调性,认为发展伦理学的根本在于人类自身内在意识的觉醒和道德情怀的注入,在一定意义上使发展本身有了"实现人"的终极目标。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将人内在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怀以一种积极的伦理方式对此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8.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0.
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其代表作《童年与解放》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自然能力"和"文明能力"两个核心概念。作者认为当前过于偏向文本传授的教学方式乃纯粹"文明能力"的传递,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自然能力"的消逝。全书对创造力的呼吁引发了笔者对真理观和教师观的探讨:"真理"并不是恒常唯一的而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的;"教师"不是"真理宣讲者",而是创造力的"诱导者"。  相似文献   

11.
正"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而又密切关联的概念。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将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同一时期,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他们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对职责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范畴,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属于"仁"。本文即具体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孔颜之乐"是传统儒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孔颜之乐"的幸福意蕴有三个构成部分:一是生物主体满足的物质幸福,二是通过学习将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后的道德自觉幸福,三是超越道德将人道德本性自然生发的精神自由幸福。"孔颜之乐"的幸福观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于完善当代社会幸福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核心理念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完整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个机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国家需要变强,社会需要实现自由,公民需要平等及法律公正,其与道家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因此,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道家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权威和自由二者关系阐述的基础之上,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并不能否认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决定了师生在社会角色上是天然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平等是只适用于人格领域,指的是"人格平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20.
赎刑制度从出现到鼎盛,直至消亡于清朝,其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数千个春秋,寻其足迹,觅其因果,与今对照,其体现的怜恤思想、多样化的赎刑手段对当今法律制度的改进发展不能说毫无用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日,法治也在不断推进,刑事和解制度就是一种新的探索的体现,其在赎刑制度中也可以寻觅到痕迹。法治的发展需要符合国情,刑事和解制度需要完善,从渐被疏远的本土法律资源入手,进而批判继承、改造完善,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理念为根基,更宜被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