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光羲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作品大都描写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村场景,内容也丰富多样,总体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他的诗歌多以平正质朴、冲淡平和见长,于平淡中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逸格调。"质"是储光羲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受陶渊明影响较深,可以说是承继了陶氏的风格又有所突破。在他的诗中,"质"的美学范围有所宽化,诗歌内容、体裁以及语言都有所发展,因此,从"质"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储光羲的整体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金代渤海遗裔诗人王庭筠的诗歌以明昌元年(1190)为界,后期风格清峻。这种诗风与其渤海世家的文艺熏陶相关联,与朝野迁转的情感体验相契合,与融会贯通的师法方式相适应,呈现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瘦硬通神的特征,展示了渤海遗裔文学的师承与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穆木天作为一位东北诗人,其诗歌中的东北地域书写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前后两期。由于时代形势的变化及诗人自身诗歌创作观念的嬗变,东北地域书写在穆木天的诗歌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穆木天前后两期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探析,即前期诗歌中的东北形象多是宁静、安详的传统农村形象,兼有源于作者思乡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初唐诗人对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初唐诗人接受元嘉体影响的诗史事实,从体风格等方面考察李峤、杜审言、陈子昂、张说、张九龄等诗人创作实践中模吸收元嘉三大家诗风的艺术表现,并从晋宋迄初盛唐的诗史流变中把握这一问题,指出唐诗在全面发现汉魏诗风的经典价值之前,经历过学习晋宋体以超越齐梁体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梦雅 《文化学刊》2023,(3):227-230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诗歌储量多、学术价值高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风格平淡有趣、意境优美,被称为“诚斋体”,收录在《诚斋诗集》中。本文将具体分析杨万里诗歌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的意境,研究这种意境的成因与影响,具体全面地阐释杨万里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空,但是创作的诗歌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情趣与意象的契合、从有限到无限的时空观等。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图画性、情趣与意象的表达、宗教和哲学思考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更好地赏析中西诗歌提供一定的模式,也为更好地理解中西艺术文化之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素月在朝鲜/韩国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朝鲜/韩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以民谣诗歌和伤感风格著称,通常被称为"民谣诗人"。一般对金素月的研究着眼于他的创作手法和诗歌的艺术性,但金素月诗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爱国情怀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直隐藏在诗人的心中,随着诗人的经历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位穿灰色棒针毛衣的白须老者向我走来,自我介绍说他叫吉恩,本地人,非常喜欢中国诗歌,说着递给我一本青花瓷封面的书,白底上的蓝色书名十分醒目:《Chinese Poems》。不久前,应中国作家协会、爱尔兰蒙斯特文学中心和法国"潘多拉空间"诗歌协会邀请,我随中国诗人代表团赴爱尔兰科克、法国里昂参加两国文学节,与当地观众近距离接  相似文献   

11.
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诗派的诗歌创作主题多与理学范畴相联系,具有儒语的特征,是理学范畴与命题的诗化表达。理学诗派诗人往往特别注重以意裁景、强调顺着物境平坦顺遂地表达理学的相关命题,理学诗派诗歌的境界也因此而得以提升,并影响到其诗风的总体取向。理学诗派以审美方式而沟通自然界与价值界的探索,以及在诗境构建等方面的努力,除了具有哲学层面上的独特贡献之外,也为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因子,对理学诗派进行评价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诗人,杰尔查文是这些诗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富有色彩、对生命的奥义有着哲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俄国后世诗人特别是普希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之为"俄罗斯诗人之父"。本文将从多彩风景与丰富情感、讽刺元素与公民精神、哲理诗三方面分析杰尔查文诗歌对普希金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了唐高宗总章元年至上元元年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李峤、杨炯杜审言、刘希夷等24位诗人166首诗歌的创作年份。这七年中,诗歌创作的亮点是:卢照邻婆娑蜀中,放旷诗酒;王勃入蜀,寄情山水;骆宾王两度从军,开盛唐边塞诗之先声;刘希夷开始登上诗坛。系年涉及作者考辨、校勘训释、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史实地理、诗歌本事以及诗人间的交往唱和,对史志记载有误及旧说不确者,时有订正。  相似文献   

15.
卡佛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同哈代一样,他跨越两种题材,且都取得成功。我们可以说卡佛的诗歌、小说的创作是同时进行的,且相互影响,虽然小说的名气更大一些,但卡佛更珍视自己的诗歌。本文将通过卡佛的诗集《我们所有人》来赏析其诗歌特点,进而探讨卡佛的小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卡佛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证了唐高宗上元二年至弘道元年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刘希夷、沈期、宋之问、陈子昂等51位诗人175首诗歌的创作年份。这九年中,王勃、刘希夷与卢照邻相继谢世,而沈期、宋之问与陈子昂已开始登上诗坛。系年涉及作品真伪、作者考辨、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校勘训释、史实地理、诗歌本事以及诗人间的交往唱和,对史志记载有误及旧说不确者,时有订正。  相似文献   

17.
盛唐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是通过进士考试脱颖而出,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科举考试给士人们打通了入仕门路,因而其时代精神是乐观昂扬、积极进取的。本文从诗人心态的角度切入,发现诗人们的科考心态是淡定的,中第后的现实处境也颇多坎坷,盛世的官场并没有给进士们多少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所以诗人们摆脱贫贱的动机远多于建功立业的抱负。进士考试本身并不能造就优秀诗人,而进士诗人在希望与失望的复杂情感交织下,伴随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才写出了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