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68-268
5月21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曹漫之藏鲁迅手迹《悼丁君》捐赠仪式暨曹漫之纪念座谈会”,上海市文物局、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犯罪学学会等相关领导以及曹漫之生前友好、学生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曹漫之,原名曹元鹏,曾先后担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杂志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2.
姜德明 《寻根》2001,(5):52-53
1943年,徐昌霖等在重庆主编了一本艺杂志《天下章》,第5期上刊有张静庐先生撰写的《灾梨室散记》。其中“《译》二三事”和“《鲁迅日记》之谜”两节讲的是他1936年担任上海杂志公司经理时发生的事,都与鲁迅先生有点牵扯。《译》杂志原由鲁迅、茅盾主编,后交黄源主编。据张氏称刊物虽好,每期仅发行3000至5000册。出版一年后,生活书店拟换主编,鲁迅先生不同意,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是《水浒传》研究史上一大难题,自上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肇始,虽经几代学人努力,但距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相当漫长的路。本文从梳理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的成果入手,分析了四种常用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不足,提出将《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与作者考定、版本溯源和本事探考等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研究法。  相似文献   

4.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9月25日举行日本友人古西呖子捐赠鲁迅珍贵手迹的仪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横井裕、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社长小岛顺彦,以及中日各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了捐赠仪式。古西呖子是鲁迅生前好友田中庆太郎的外孙女。田中庆太郎经营的“文求堂”书店曾于1932年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收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该书出版后寄赠鲁迅。  相似文献   

5.
张梦阳 《东方文化》2002,1(1):119-121
1936年11月12日,悼念鲁迅的活动正处于高潮的时候,苏雪林写了一封《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后来刊登在1937年3月16日汉口《奔涛》1卷2期上。该主要是对蔡元培先生主持鲁迅葬仪表示不满,其理由有三:一日鲁迅病态心理,将于青年心灵发生不良影响也。二日鲁迅矛盾之人格,不足为国人法也。三日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  相似文献   

6.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等文章是鲁迅1907年所作,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当时鲁迅以平和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考察。针对要打破人类诞生的各种神话,还人以自然面目,为人类平等做理论上的铺垫,鲁迅撰写了《人之历史》,叙述了西方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发现。为了打开国人在科学领域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宋志坚 《寻根》2011,(1):50-60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从《鲁迅日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校辑《嵇康集》所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8.
沈庆利 《东方文化》2002,(3):124-126
本可以算是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张梦阳先生的一篇题为,《我观王朔看鲁迅》的章的读后感。张梦阳先生的这篇章最初发表于《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后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最近则被收于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一书中。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69-270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9月23H举行朝华文库许寿裳专库揭牌仪式暨许寿裳文物捐赠仪式、《许寿裳遗稿》新书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许寿裳之女许世玮。许寿裳遗稿捐赠者代表、日本爱知大学教授黄英哲以及捐赠协调人陈漱渝,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及国内外有关鲁迅研究、许寿裳研究专家100余人出席了仪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錢理群 《中国文化》2006,(2):126-141
我今天的讲题是:《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趣的题目。但我却不是一个合适的报告人。因为我不懂艺术。对这个题目必要涉及的美术、音乐、书法、电影,都是外行;而我年龄已大,精力又分散,不可能补课,作更深入的研究。但我又觉得这个问题很大。关系着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却为许多人所忽视,因此,有必要作一点呼吁。今天的演讲,就只能出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11.
张旗 《大理文化》2012,(4):37-39
对于《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曾有"谁解其中味"的慨叹,这忧虑绝非多余。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不说《红楼梦》问世后曾遭的烧毁和严禁,千百万读者两百多年来的众说纷纭,评论之盛,见仁见智,至今未休。  相似文献   

12.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体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宋志坚 《寻根》2010,(2):82-85
<正>鲁迅辑录的古籍,历时最长费力最多的是《嵇康集》(共10卷),篇幅可与《嵇康集》相当的则是《沈下贤文集》(又称《沈下贤集》)。《沈下贤文集》共12卷,第一卷为赋与诗,收赋三题、诗18首;第二、三、四卷为杂著,《异梦录》、《秦梦记》和《湘中怨》这几篇传奇文,分别收在卷二、卷四之中;第五、六卷为杂记,大多是为他人所作之"厅记";第七、八卷为"书",  相似文献   

14.
顾农 《寻根》2010,(1):90-91
<正>鲁迅在杂文《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中写道,对于那些一味愤愤不平、自暴自弃以致"恨恨而死"的人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  相似文献   

15.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写鲁迅在东京的饮茶习惯时说:“鲁迅在写作时,习惯随时喝茶,又要开水。所以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炭中放着铁三脚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急须,与潮人喝工夫茶相仿,泡一壶茶只可二三人各为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更换新茶叶。”  相似文献   

17.
刘运峰 《世界文化》2023,(12):33-36
<正>《端午节》是鲁迅继《阿Q正传》之后创作的一篇小说。和《阿Q正传》相比,《端午节》的分量显然轻了许多。在鲁迅作品的很多选本中,都没有《端午节》的位置,人们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也往往忽略这篇小说。但是,这篇小说和鲁迅的平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在这篇小说中,就有鲁迅自己的影子。小说的情节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8.
朱正 《寻根》2001,(5):49-51
鲁迅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木瓜之役,倏忽匝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55中说了一个大概。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课,“到了冬天,学校里忽然起了一个风潮,原因由于监督易人:衡山先生(引按:即沈钧儒)被选为咨议局副议长了,继任是一位以道学自命的夏震武,我们名之日‘夏木瓜’。到校的一天,他要我陪同谒圣,我拒绝了,说  相似文献   

19.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20.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7,(8):12-14
今年8月11日,适奉著名饿罗斯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鲁迅先生挚友曹靖华教授110周年诞展。北太、对外友协等相关部门,将于10月底举行纪念与学术研讨会。本刊特选载彭龄、章谊正撰写之《曹靖华传》中的一节。以飨读者,并表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