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等七个机构已制定并公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但眼下许多报刊甚至教科书中使用数字的错误仍比比皆是。下面将数字用法常见错例作一类举。一、将不能简写的年份简写。《中国校园文学》1997年第3期《韩少华谈〈温馨的风〉》:“93年以后,陆续应约给《北京晚报》、《文学报》、《北京文学》、《美文》和本刊写过作品。”同文又有“发表在《美文》96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
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在国家语委、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1987年1月1日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规定》的宗旨在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方法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3.
王寿昌先生撰写的《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一文(见本刊教师版2004年第5期),对易误用的标点符号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与辨析。尽管拜读后“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有几处,笔者还想与王先生商榷。一、有关“顿号的误用”在“顿号的误用”部分中,王先生对例2句是这样分析的:“2句中的‘三、四’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否则变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至于序数则可用顿号。”斯言极是。但结合全句,却让人这样理解:惟表序数的数字之间方可用顿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如:“这两个括号中,填‘一、一’或‘二、三’都行。”此例中,“一与一”、“二与三”并…  相似文献   

4.
两个以上书名号之间形成并列关系,书名号之间是否需要加顿号?这样一个非常普通而又广泛使用的标示方法,长期以来,在我国语言文字实践中却存在着极大的混乱。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现象,我感到难以理解。请看下列例句:1、“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为指导,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5日A6版《九大名校校长呼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2、“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17页。)3、“从前做诗文…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字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关规定近年来几经调整,目前最新确定的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中应以新规定为准,勿以旧规范作为标准用法。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政府部门公布试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3年7月又形成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修订本·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相似文献   

6.
读《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现所拟题目有误。一次是1999年4月7日第8版(体育版)聚焦专栏的栏题:短池世锦赛观揽。其中“观揽”系“观览”的误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上),该辞典对  相似文献   

7.
1916年8月15日创刊的《晨报》,在第七版专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和学术讲演录等,此版随《晨报》附送,称《晨报副刊》.1920年7月,第七版由孙伏园主编,1921年10月12日第七版改出四版单张,定名为《晨报副镌》,按月出版合订本.1925年《晨报副镌》为徐志摩的“新月社”所控制,1928年6月停刊.  相似文献   

8.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汇众多作者多年辛劳、汗水、经验、心血结晶而成本期。本期堪称《商榷与正误》“专辑”或“特辑”,针对的是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上册,1995年12月第2版,1999年5月西安第4次印刷;下册,1996年7月第2版,1999年10月西安第4次印刷)和《中国古代史》(选修)(1992年9月第2版,1999年5月陕西第8次印刷);作者清一色,是普通的中学老师及教研员,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总计270余人次,220余条(篇)。本刊之《商榷与正误》开设久矣,因稿源而若断若续,有些篇章曾引起相当反应,但集中、系统如本期,尚属“破天荒”,以致…  相似文献   

9.
一、顿号错用情况1.在表示概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使用。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5题A项)“三四里”表示一个大概的距离,“三”“四”之间不能用顿号来表示并列,应删去顿号。但要注意,如果相邻的两个数字是确指,那中间要用顿号。如:“在我上五六年级的时候,李老师就一直教我们语文,并当班主任。”这里的“五”“六”之间要加上顿号。2.在不同层次的并列成分之间使用。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  相似文献   

10.
下面两个句子,都出自国家级报纸(圆点为笔者所加):1.他的心砰砰直跳,屏住呼吸,仔细看着眼前的一株灵芝……(《中国青年报》1998年6月5日第4版:皓月《灵芝草》)2.拨看树心(我)心砰砰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那里抱心的一团就是一朵含苞的铁树花。(《人民日报》1998年6月6日第6版:许谋清《铁树花》)加点的“砰”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释:“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一的一声,木板倒了。”(199年版修订本第960页)。但是,上述句中的“砰砰”并不是这种用法,而是表人心跳的声音,可见它用错了,而应用“怦怦”。《…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七(下)《珍珠鸟》一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句中“呷”字的读音,教科书注为“xiā”,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中“呷”有两个义项:(一)读xiā,吸引:《儒林外史》第  相似文献   

12.
2000年6月28日《南阳日报·社会早刊》第八版转载了《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国北方蝗灾扑天而来》,该文两处成语的用法不妥当: ①气候干旱蝗灾罪魁祸首(文章第3个小标题) ②……治蝗虫行动于6月10日正式开始,3架飞机飞上蓝天,猖獗的蝗虫将面临灭顶之灾。例①的“罪魁祸首”意思是作恶犯罪的首恶分子。该小标题的意思也  相似文献   

13.
近读《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6期所刊曾天山同志文章《苏联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一文,受益之余感到其中“体育教育”一词的用法欠妥。根据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学辞典》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简明教育辞典》的诠释,体育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看,它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会生活和提高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4.
〔大纲要求〕基本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教材依据〕初中第1册《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复习指要〕一、表停顿的标点由小到大依次为顿号、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16.
《长江日报》1999年元月14日下午版刊登了一则报道:“一个妻子两个丈夫?”这则报道对武汉市高中会考适应性考试一道考语序的试题(第30题)提出指责,说这道题的“语言素材及答案的思想性是不妥的”,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精神相违背”。文章一出,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据笔者查证,《现代家庭报》1996年3月19日(总第584期)登载  相似文献   

17.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2006年)第23课说: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为了说明这一点,编者引用了这则材料:2002年5月1日早晨,新疆霍城垦区的居民王振明发现一根电线落地。就用铁锹往房顶甩电线,  相似文献   

18.
关于逗号、顿号的具体用法,《标点符号用法(1990年版)》(以下简称《用法》)中已有明确说明。如《用法》对逗号(,)的说明是: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例如:(17)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18)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  相似文献   

19.
杨飞 《现代语文》2006,(3):42-42
并列的书名号或者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历来说法不一.标点符号的用法,自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到1996年6月1日国家公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经历了三次变革,虽然在使用规则后面都增加了一个附录说明,但是都没有提到"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之间"应该怎样停顿的问题.这样,就使得人们在运用时出现了不同的用法:有人认为应该加上顿号;有人认为加上顿号是多余的;还有人认为可以加上也可以不加,都不影响表达.  相似文献   

20.
通常被称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里 ,是史学界值得弄清的一个问题。1999年 5月 14日《文摘旬刊》第 683期以《谁最先提出“五四运动”一词》为题 ,摘录了黄志文发表于《新闻汇报》1999年 5月 3日上的一篇文章 ,提出 :19 19年 5月 2 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第 2 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 ,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仅 2 2天。在该文中 ,作者从标题到正文都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这是第一次在印刷品中采用这个提法 ,以后这个名词就成为这次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